深度分析 | 中国足球到底有没有未来?
中国足球到底有没有未来?相信无论是官方层面,还是足球事业从业者,热爱足球的球迷们,抑或是普通围观者的国民,这是一个全民层面的问号,至于答案则众说纷纭,高大上的高谈论阔也从不缺乏。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多年经历,从更务实更现实的生活所见所历之变化层面,也做一番严谨而有事实依据的分析与讨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首先,我们得梳理导致中国足球严重不堪的问题核心是什么。什么教练不行、场地不行、运气不好、国人身体不适合、不爱国,技不如人等等,这只是表象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导致中国足球问题的底层核心逻辑只有一个:足球的土壤没有了。而自然世界,没有土壤,何谈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足球的土壤?说简单的是足球场,往更广义的角度讲,是民间的足球场地、足球氛围、足球的欢声笑语和足球的热情与激情。这些,没有了。
所见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消失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话,相信很多70后、80后、乃至部分90后应该不会陌生,甚至相当具有时代感情。而笔者自身,没记错的话在小学、初中时,县里每年都会由县政府牵头,在县中心的体育场(一个露天带灯光等观众席的篮球场,场外是跑道,每年还有全县篮球联赛,此文不谈),举办由全县的各级乡镇和各机关单位等悉数集体参赛的运动会,这个运动会可以说是全县一年一度的超大盛会,在开幕前一多月就会在全县层面形成极大的全民热度,正式举办的赛会期间,更是可以称之为万人空巷,这种现实参与感非电视机里的奥运会所能比。
而这样的下沉到县一级的体育大会,往往会很好的深入国内基层的倡导和鼓舞体育运动,使体育拥有很好的基层民众认同基础,同时也很好的熏陶了民众的体育荣誉感,比如作为乡镇代表,每位参赛者竞争到好名次,会觉得自己代表乡镇,有很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观赛的观众,来自各乡镇的老百姓,经常也划分不同的观众群体,为各自所属的乡镇进行pk加油助威,很多在县城务工的各乡镇农民工,在那几天从四面八方难得的聚在一起,不管认识与否,只要方言一致,家门报的一致,就团结一心,这样的氛围,对他们来说不亚于过年。这样的体育氛围对国内不止是足球,任何运动来说,不亚于肥沃的土壤。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虽然这里面并没有足球赛,但是,从民众影响层面,代表民间认可体育,倡导体育,并且为体育而荣而兴奋,是真正的全民运动,这个氛围覆盖的是所有体育运动行为,而足球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观现在,记得在2003年左右,这样的运动会就没再有了,虽然至今离开家乡也有很多年,但没再听提起过。再深入探究发现,国足(甚至篮球)在04-08年还有一批最后的85-89年龄段的运动员,能撑一撑,90后们开始,国足的水平则开始一落千丈,到现在是当打的年龄段惨不忍睹,而90后们在03、04年左右,正是十岁左右(仅以1990年出生,到2003年计),那个年纪正是开始能感受到体育的熏陶以及对体育投入更大兴趣的年龄段,以此类推,其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这只是笔者的家乡一个地方,不敢说全国各地都如此,但作为政府行为,显然这样的运动之产生与消失,都不会是个例。至于全国范围内还有多少,这留给评论区佐证。
所谓“大势所趋”,大氛围没了,势没了,足球运动能幸免于凡事需要势之规律?未免笑话。也许有些人可能会讲乒乓球、跳水等体育成绩不一直很不错吗?这个对比,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因为放眼全球,这些都是冷门体育,中国的长期举国体制pk国外的冷门兴趣爱好者们,竞技结果自不必说,而全球普及且世界第一运动,且全球范围的职业化程度非常发达的足球,中国要想对比,首当其冲的是要有足够多的参与群体,而国内足球群众 基础问题又如何?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所见二:大量的学校足球场变成了水泥地
笔者仍以自身作为事实依据分析,笔者在初中、高中有过几次转学,而先后就读的学校,无论哪所,都有一块泥巴地操场,或接近正规足球场大小,或略小于,这种操场平常是课间操的地方,但操场两头都有两个铁柱足球门或木质门,虽然没有网,甚至记得有所高中,这个球门都已歪歪倒,但课余时间,它就足够是我们的足球天堂,而且也不受其他体育的影响,因为学校还有其他的篮球场和田径场地。
虽然只是泥巴地,并且有些地方还有凸起来的石头块、杂草,球门也只是象征性的竖了个柱子,但却已相当满足了我们日常踢球,自行组织比赛、联赛等等,让我们有地方对足球产生兴趣,并充分享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也能保护我们即使摔倒,也不至于摔的很受伤,或者因场地太硬而导致伤膝痛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地方小城,培养和带动了多少学生群体的足球爱好和投入,也提高了多少国内足球的民间竞技水平,比如那时,学校并没有官方组织的校队,但我们自己在全校内进行选拔,自组球队打校际比赛,包括自费坐中巴远征其他学校,每次比赛也是人山人海围观。同时虽然没有任何教练,全靠自学和自己琢磨,但球场上各种精彩的球技动作和切磋比拼也可谓百花怒放,所以要说中国人不适足球运动,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虽然一切都是自费自发,但反而这种自发的行动,见证的是更广泛群众基础对足球投入的激情和自驱力,这才是一项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最大源动力。
而现在,这些场地都没了,并且尤为严重的是还远在05/06年开始,我所就读过的学校,都莫名统一的在修缮学校,这些泥巴地也统一的变成了混泥土水泥地,好点的还划了一小块作为水泥地篮球场,但更多就直接是水泥地块,笔者先后去过其他没读过的学校,也一样,这个改变可以称之为整齐划一,全成了水泥地。
而县城只有那么大,这些泥巴地没有了,也就意味着青少年们基本没有了踢球的地方,逐渐的,也就没有人踢球了,甚至日常生活,对足球的唯一谈资,可能也仅限于有些人关注下全球比赛,至于“走,去X中踢球去”,“今天那个过人我应该那么踢才更漂亮”等等也就消失在了90后开始的青少年群体口中......
那么说到这则很简单了,连业余踢球的人都没了,被人为的抹杀了,踢球的群众基础怎么形成?而职业踢球者又从哪选拔来?更别谈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在这个维度上,讲很多职业球员只能代表他所属的俱乐部那一小部分人,但没资格代表那个俱乐部所属的全城市或全省,这一点也不为过,因为都没全省这个范围的选拔机制,或者可以去选的基础,根本没人了。而这些职业球员到底天赋有多高,就只能听天命了,他们不是天赋筛选下的球员代表,大多只是刚好他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俱乐部,他们能有便利从事足球,这个幸运群体是很有限的,而真正有天赋的呢,可能都不知道在干嘛,更放眼全国更是,所以国足或许叫“有限俱乐部代表队”更合适,也代表不了全国,因为没有全国广泛选拔。
以上这种状况,不能说每个新生代的职业球员都是如此,但这确实是国内足球的一个大通病现象——没有踢球的地方让天赋者展现天赋,更没有天赋选拔机制。
所见三:没有选拔的机制 谈何出类拔萃
自古历来,各行各业,优秀的脱颖而出,永远依靠于广泛的选拔,上面我们讲到,中国足球缺乏选拔机制,这个评判虽是个人观点,但似乎也很容易佐证,各位读者试想,你从小到大,有听过见过足球的选拔吗?对此,不敢说每个读者都没听过见过,但我想绝大部分应该是没听过也没见过。记得当年笔者也想过去踢职业足球,但水平与否不说,至少怎么才能有机会成为职业球员,去哪?门都不知道,家人也一无所知。
当然,选拔这个问题,似乎这几年应该有些许存在了,此文先不探究如今的选拔有多普及,重点是当下的中国足球问题是过去这些年造成的,我们仅讨论过去的这些年。
纵观国外,各类球探,球队组织,遍布各地,在街道踢野球的小孩,只要有天赋,也很容易被发现,或者也能找到各层组织,让自己对足球有更深的接触和发展。而这些组织和被发现,在我们国内地方几乎是没有的,至少我们青年少的那些年,从没听过当地除了我们自己组织的队伍外,还有其他足球相关的组织机构,或者想职业踢球,也不知道去哪里注册,甚至都没听过注册二字,很多人还想着可能读大学后能有机会,当然现实也不是。我们踢的再好,除了我们自己互相夸赞下外,也从没再听过任何其他人道一句:这小伙子,踢的可以。
针对上面的情况,笔者认为去罗列当年、当下在什么地方有多少官方机构和俱乐部、组织等等数据都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什么比民众自身生活发现更具答案所得。
或许,我们自认为身边有天赋者存在是格局认知有限,但如果当这个基数足够大时,都不能有一两个真天赋且顶尖的存在吗——我想这也不符合基本概率逻辑,毕竟,哪怕更不适合黄种人的短跑都还有刘翔和苏炳添等一众世界顶尖运动员,何况有过风生水起的中国足球,以及韩日等同属东亚的国度,足球正风生水起。所以,我们不必对我们的自认为妄自菲薄和掩耳盗铃。也就是说,天赋者确实遍地存在,但没有机制让他们被发现、展现和脱颖而出。
而悲剧的是,正所谓:高手在民间,或许也只在民间。
所见四:国内莫名的原因抹杀了足球的个性
足球是门体育运动,每项运动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作为高对抗、高激情的足球运动则更加。纵观各领域,我们也不难发现,往往顶尖优秀的人,或多或少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个性。
足球从竞技技术本身也需要强个性或特点,比如后卫的特点,斯塔姆和卡纳瓦罗作为顶尖后卫,就既比普通球员水平而与众不同,又各自技术特征有明显不同,再比如前锋又分为站桩型中锋,盘带型,射手型,或兼备型等等,我们也不难发现,各类真正的球星们的特点鲜明和个性明显,甚至张扬,也自信满满,状态气场都不一样。
复盘国足还算过得去的年代,球员们也是特点鲜明,比如高峰和曲波型的速度突击,宿茂臻的空霸中锋,谢辉和李金羽的射术与抢点,孙继海和徐云龙的能上能下,李明的边路助攻,范志毅和郑智的控场,李铁的跑不死,邵佳一的任意球等等,在各项基本功到位的前提下,在某方面又再各具突出强特点,使得其们经常能灵光一现力挽狂澜,令人印象深刻。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而反观一滩烂泥的现在,人人都一样,各个层面,无从谈任何特点。哪怕李伟峰的霸气激情足球,也已难寻。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自然是由上而下的问题,也就是意识层面就有问题。
或许儒家文化、中庸之道本身不鼓励甚至抑制个性张扬,国内足球场也盛行“早出球,不要有个人主义,不要耍花哨动作”等伪真理。足球确实是团队运动,但我想只有各具特色的个人再组成的团队,才能通过专业的协同互补作战后,才是真正的顶尖团队。一点特点都无的个人,即便千军万马也只是乌合之众,泛泛之辈,这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在此也想讲,有些人不分青红皂白把中国足球之烂归结为过去十年的“金元足球”,事实上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牵强。金元足球确实让国内一代球员身价过度虚高,失去了上进心,和让足球这项运动的规律失衡,但这些弊端和这一代球员的行为我们不去多论。
只论过去十年的金元时代,究其根本,金元足球只是把更多的金钱将当打球员的身价虚高了,和不计成本的引进了国外高水平球员。也可以说金元足球更在乎眼前成绩,但并没有拿一堆钱把青少年的足球天赋打掉,和把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抹掉,是不是?同时金元足球从天赋球员催生的角度,按道理反而是更加给了青少年的动力——踢的好,能挣的多啊。更同时,高水平的外援引进,也给了国内当打年龄段球员,乃至后备群体,更好的竞技对象和贴身学习榜样。所以在我们痛击金元足球的坏处之时,也应保持以上这些层面的理性。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况且,只要天赋球员产生的基础有,即便坏了一代,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所以金元足球和中国足球不行,原则上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因为很简单,没有金元足球,就有那么多优秀的新生代球员出现吗?貌似没有,没有金元足球,更加没有优秀球员诞生,因为金元足球至少还让人才严重断档的中国足球莫名其妙的还火了十年,有一个相当的热度,有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度,让更多的人去思考,讨论和投入它,而不至于被社会抛弃,且还诞生了那么多足球学校和有限范围的选拔,以及外送球员深造,这些至少相比00至10年这时间段里,国内一块块校园足球场变为混泥土水泥地要好,也更有价值。我想这不是谬论,而是现实逻辑。
讨论到这,关于中国足球到底有没有未来,我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答案多少已经柳暗花明,越讨论也只会越让人感到悲叹和气愤,或许,与其说再多,不如让我们的下一代,保持对体育的热爱,对足球的热爱,哪怕不为成为职业运动员,不为那么多功利,只为强身健体,拥有更好的身心和社交能力,也可。如此,也许,未来也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