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下载的翻译软件都用不上
“只有这一层吗?也太小了吧。”脖子上挂着交易团证件,中马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李桂生迷失在偌大的1.1馆。作为参展国别和企业最多的展区,食品展区有人“嫌小”,记者还是第一次碰到。
“想找哪个展台,楼上还有两个馆呢。”
“我去了2楼,可是什么都没有啊。”
“那你是没找对方向,要坐直达电梯上3楼。”
看他第一次来,上了年纪走路慢,左手拎着公文包,肩上还挎着环保袋,记者临时充当起向导,见证了李桂生的进博首日。
偶遇半个老乡
“你们这些玉米能进口吗,还是说只展示种子?”拜耳展台的钊大伟刚结束一场迷你讲座,有观众对玉米新品种C8380、迪卡688和迪卡1811很感兴趣,“我们引进国外的种子,选取父本和母本,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种植环境选育培养产能高效、抗倒性强的玉米品种,这些是试验田里产出的玉米,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投产,明年或有机会上市。这次展出的矮秆玉米也采用了最新种植技术,可以避免人为添加植物激素,更高效安全。”钊大伟说。
玉米用途广泛,能做生物制剂,能加工成工业淀粉,还能榨取胚芽油,不过很少有人能分辨不同环境种出的玉米,老家在山东聊城的李桂生说起来却如数家珍:“山东是玉米深加工很活跃的地区之一,我老家以前种的‘八趟白’,基本都做成猪饲料,我还喝过玉米酒,没想到现在的玉米种子能有这么多!”让他惊喜的是,钊大伟是德州人,“算半个老乡,两个城市也就差了80里地”。
两个山东老乡,在进博会相遇,怀揣同样的想法:中国的农业发展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蓝海”市场,随着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批高学历的专业新农人投身建设,加上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吸引来全球领先种业公司的技术服务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势必会带来种植方式的变革。
老外都说中文
辞别钊大伟,意犹未尽的李桂生又遇到了惊喜“二连发”,位于1.2馆的俄罗斯出口中心展台里,金发碧眼的帅哥美女都会说中文!“太好啦!我事先在手机里下载的翻译软件都用不上。”快70岁的李桂生刚看到外国人心里还发怵,犹犹豫豫不知怎么开口,哪知展商为进军中国铆足了劲,最不缺会说中文的人。
本届进博会,俄罗斯出口中心展台汇集了当地15个地区的近30家公司参展。俄企“农产品出口中心168”(Agroexport 168 LLC)的Aizirek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她说公司目前非常看好中国的禽肉市场,鸡爪已经售罄,这两天有不少交易团的人来询价。
听Aizirek中文说得溜,李桂生也打开了话匣子,问她喜不喜欢吃鸡爪。苦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没有酱油、生抽、糟卤等调味品,Aizirek对鸡爪口味的想象实在贫乏。李桂生积极向她安利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你回去把鸡爪煮得酥烂,大概能用筷子或者木头戳到肉里这种程度就行,撒点盐、辣椒面或者胡椒粉,也可以放烤箱烘烤几分钟,那真是外焦里嫩,吃得人满口留油。”Aizirek听得竖起了大拇指。
计划明年再来
除了有些“路盲”,李桂生在进博会就如鱼游大海、鸟入山林,从种业专区的矮秆玉米到养慕鸡尾酒番茄,从非洲食品展台到西班牙窖藏火腿,从波罗的海啤酒到俄罗斯鸡爪,从菲律宾榴莲干到斯里兰卡金属矿产,只要牵涉到大宗贸易,李桂生到处留名片,手机里也添加了不少微信好友。
进博会上,不乏李桂生这样“单打独斗”的民企买手。“进博会把各种优质商品、海外渠道放在一块儿展示竞争,在这里可以一站式深入了解全球优秀产品和服务,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中小企业能货比多家,为中国人的餐桌引入更多高性价比的全球好物。”逛了一路,李桂生赞不绝口,计划明年还要再来。
本报记者 钱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