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著名将领刘松林
原标题:晚清著名将领刘松林
高生元 刘武林
第1232期
刘松林,又讳绳,字福林,号青田,汉族,原籍桐城。嘉庆己卯年(1819)五月三日生于官况衰落之家。五六岁时在桐城国学生施和扬家读私塾,十七岁考入府庠,后又考入太学,授封江宁县主簿。
因洪秀全起义,南方大部分地区战争不断,咸丰八年(1858)正月二十日,宁国县知县吴世昌战死,知县缺。朝廷征召候补江苏知县刘松林率乡勇赴任宁国,被开化知县汤世铨奏请知府留守开化,嘱任开化县丞。在开化与太平军激战中,汤世铨战死,刘松林身中数刀,险些丧命于开化。八月,刘松林伤好后赶赴宁国。
宁国城为太平军占领,刘松林率乡勇举家迁居宁国县西乡三十四都四甲上袁村。刘氏家族与当地村民和睦、融洽,尤其是与袁相富家族更是亲密。此时宁国知县办公大都居无定所,且随时奉命征战东西南北。如:咸丰九年(1859),朝廷令直隶天津人曹克忠任宁国县知县,咸丰十年(1860)曹克忠领兵出击、击败潜山、太湖一带太平军,升为参将,赐号“悍勇巴图鲁”,赏赐黄马褂。在此期间,宁国两任县令吴世昌、李鸿先后战死。
清军与太平军争战于长江两岸时,刘松林率乡勇加入清军李元度、张应超部,转战于江南一带。刘松林因善于谋略,作战勇敢,故被提升为游击之职。清军李元度、张应超部撤退宁国时,刘松林又率部及次子刘以发参与清军镶黄旗僧格林沁部,转战大江南北,大小几十战,屡立奇功,深受僧格林沁重视,提升为守备之职。
抗击英法
咸丰八年(1858),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咸丰九年(1859),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咸丰九年六月,刘松林率次子以发跟随僧格林沁抗击英法联军,参加天津大沽口保卫战。
大沽口炮台遗址
大沽口即白河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门户,重要的军事要塞。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刘松林积极向僧格林沁请战并率领将士奋起反击,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败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在这次战役中,刘松林总是带着官兵冲在最前面,作战勇敢,身上多处受重伤,仍手握大刀与英法联军肉搏。此战役后,深受僧格林沁赞赏,奏请咸丰帝升刘松林为僧格林沁副将(从二品),从此刘松林跟随僧格林左右征战沪、津、鲁、豫、鄂、皖等省抗击英法联军十数战,战功卓著。
不忍内斗
清军与太平军在南部地区交战,造成大量平民百姓及士兵伤亡,反复内耗,造成大部分地区瘟疫流行,南部地区十村九空,无人居住、荒芜凄凉。刘松林于心不忍,内心不愿与太平军争斗。
太平军发觉刘松林不愿与其内斗,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派人劝降刘松林,刘松林犹豫不定。太平军无奈,抓走其长子刘玉发,逼迫刘松林妥协、不再与太平军作战,并提升刘玉发为大平军百夫长之职。刘玉发被抓后也无心参战,1862年刘玉发乘机脱逃军营,隐居于宁国县三十四都上袁村绅士袁相富家。刘松林曾多次释放太平军大量士兵,安抚救济战后困难的乡民,将太平军与清军战亡士兵统一安葬,用自己的俸禄将无辜的瘟疫百姓尸骨安葬一处(俗称百骨坟)。
刘松林画像
这一切引起另一位副将王正起不满,向僧格林沁举报刘松林长子刘玉发参加太平军通敌之事。同治元年,江南大部分县城均被太平军占领,战事十分吃紧,正是用人之际,僧格林沁没有及时处罚松林,继续重用之,但内心已存芥蒂。同治四年,僧格林沁率刘松林父子(刘以发)激战于山东曹州最前线,僧格林沁战死。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刘松山部镇守皖南。湘军大批被裁撤,一部分就地安置在皖南,大部分仍滞留在长江沿岸各府州县。同治七年(1868)六月二十日,淮军李鸿章派副将刘松林部于盐山、沧州等处围追堵截捻军张宗禹部。同年,朝廷为表彰安徽、湖北籍参战有功将领,诰封副将刘松林为“巴图鲁”荣誉称号。
被人举报
同治十年(1871),副将王正起因没有授封“巴图鲁”称号而嫉妒刘松林,又向同治帝奏报刘松林长子刘玉发参加太平军之事。同治帝授权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院司会审刘松林悬案,并将刘松林革职回乡,居宁邑待查(后久查无果)。
光绪八年(1882)七月十一日,刘松林因抗击英法联军伤势复发,得不到妥善医治,病殁于宁国县西乡上袁村,享年63岁。临终前遗言:如不昭雪,不得将其下葬。停放灵柩十二年,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平怨后,才安葬于宁邑上袁村村后眠牛形,癸山丁向。
刘松林其性质朴,好气义,少贫勤苦积微,欣然捐资营造祖坟。暮年家境稍裕,乐善好施,乡人德之。
伸冤昭雪
光绪二十年,江西抚州知府倪廷庆(刘松林郎舅之孙)、千总黄万年、七品军功倪国荣(刘松林之孙女婿,亦由桐城迁住宁国居住)、宁国三十四都都甲绅士袁相富(尊称袁老汉)等联书上奏光绪帝,为刘松林辩冤…… 刘玉发自筹银子百两,并回桐城县孔城向倪府舅舅家借银百两,绅士袁相富也凑捐银40两,宁国当地都甲乡民慷慨捐银。
长孙刘秉彝连夜写书信同脉皇亲大清开国老臣、恩封二等哈哈番刘世杰亲王(子为康候王刘仁寿)之裔孙,用银元打点宫中太监及刑部,又亲自上奏章慈禧太后,陈述刘松林多次参加抗击英、法侵略军和平定太平军等各类战役,屡次立功,并诰封为“巴图鲁”称号;刘松林长子刘玉发是受胁迫而无奈入太平军并趁机脱逃而隐居于山野;刘松林次子刘以发官至清军守备(正五品),同治二年十二月,在宣城与太平军激战中战死,功大于过,力求保护刘松林。
慈禧太后听后感慨,谕旨大理寺、刑部,要开恩宽处刘松林。大理寺、刑部、督察院三司终审,按清律法处理:按副将从二品职厚葬刘松林,谥号“昭忠”,配享四爪龙服饰及墓碑石刻四爪龙图案,安葬宁邑西乡袁村;例赠八品登仕郎刘玉发世袭登仕郎之衔;追封刘以发“忠义”称号。朝廷又喻江西抚州知府倪廷庆慰问刘松林遗孀倪氏,恩赐“婺德齐芳”贺匾。甲午科举人方象堃(刘府姻亲)赞颂刘松林夫人倪氏曰:“厥功淑慎,……邻里颂扬。”
参考资料:
(1)《清史稿》卷四九一《汤世铨传》。
(2)桐城《刘氏支谱•刘松林传》,光绪二十三年修。
(3)2018.7.14《一点资讯》,作者一点号。
(4)《同治朝实录》卷二百四十。
(5)清光绪二十年刘松林墓碑。
(6)《宁国府续志》卷之七《武备志•咸同兵事》,石巍编纂,黄山书社出版。
(7)《桐城志略》,民国25年徐国治主修。
(8)《宁国县志•大事记》(三联书店出版,1997)。
(作者高生元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刘武林系宁国市大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