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体育记者何去何从?
原标题:自媒体时代,体育记者何去何从?
体育记者是各类赛事的亲历者,是世界纪录诞生的见证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者,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然而,在“人人皆可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不断遭受冲击的当下,体育记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又如何与自媒体同台竞技?
体育记者面临挑战
▲ 体博会上,世界知名品牌“抢滩“中国市场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1. “民间市场”仍待开发
新浪体育主笔周超表示:“我现在看不清是否需要体育记者,因为目前看来,在中国没有太多对于体育新闻和观看赛事的付费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收入。”
2.自媒体冲击“绞杀”
目前在体育新闻领域出现了自媒体冲击、甚至“绞杀”传统媒体的现象。
流量挟持下的体育内容产出呈现井喷之势,对体育记者的工作造成了挑战。
不仅是自媒体,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已经让观众可以很大程度上接近比赛,这都对体育记者的工作造成了挑战。
体育内容的容量爆炸式激增,但优质的体育报道却越发稀缺。
一方面,不少体育记者已经转行;
另一方面,部分媒体也不愿意再掏钱让记者前往一线报道。
当然,疫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这就导致了体育记者呈现的内容出现了自媒体化趋势。
体育记者具有“不可替代性”
1. 专业技能不可替代
▲资料图:一名外国女记者在拍摄青奥会男子蹦床比赛
图片来源:东方IC
当下,传播介质和方法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当记者。
事实并非如此。《新京报》体育新闻部主编包宏广表示,这顶多是个记录者,离体育记者还差得太远。
铭灯体育创始人田颖也表示,只有专业的体育记者,可以认真、扎实、脚踏实地去采访和调研,全方位传递体育的精神、展现运动员的魅力。
首先,机构媒体的体育记者都有规则意识,行文有规范,做事有边界。
其次,机构媒体的体育记者都有团队作战的经验。碰上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事,采编配合、文图视频互补,“单兵记者”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工作条件。
再次,机构媒体的体育记者大都目的性明确——忠实记录、探寻真相。这一点,一些记录者很难做到。
除此之外,专业化、组织化的努力也是时效性的保障。
▲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在东京奥运会现场
2.专业精神更显宝贵
绯闻、谣言、互撕……这些或许是获得关注的密码,但在体育的世界里,充斥的不是流量,而是向上的力量,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奋战在一线的体育记者们,正在助力新时代青年偶像的诞生。孙一文在奥运决赛场上“一剑封喉”的背后,是记者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她是如何“自废武功”,打破自己的习惯战术,将以前的劣势练成了优势,从而鼓励了万千青少年。
通过记者报道,更多小朋友了解了击剑的奥秘,从而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这些需要能深度接触和了解运动员的记者来撰写,自媒体很难做到。
3. 自媒体也有短板
自媒体内容尚存明显的弊端:
一是同质化的内容过多甚至泛滥;
二是缺乏起码的求实过程、凭借个人理解或者推测就下定论导致误导读者;
三是不乏断章取义故意脱离真相以便赚取流量;
四是缺乏系统梳理和长期追踪所沉淀的、值得长期收藏的好内容。
《体坛周报》副总编辑曹亚旗认为,仍需要传统媒体的力量去诉说传播内容的基本原则和态度。
体育新闻写作是有专业门槛的。酷鹿体育董事长许绍连表示,舍弃体育记者是标准的舍本逐末。
自媒体时代
体育记者怎么应对?
1.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
《体坛周报》副总编辑曹亚旗表示,做好记者的门槛因为自媒体的冲击会被提高,真正大浪淘沙留下的体育记者必须能做有质量的、真正走心的内容报道,必须跳出把目光锁定在现场、发布会或者官宣等场景的常态思维。
新浪体育总经理詹笙也提出,信息爆炸时代让传统媒体独家或者快速的优势不再;体育记者要从生产到分发完成全方位升级,包括资源的整合,报道的内容,内容的形态,及团队的协作,以适应用户的需求和平台分发的机制。
2. 多去一线报道
挖掘体育人背后的故事显然不是自媒体人能完成的,还是需要真正的媒体记者前往第一线,通过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通过采访描绘人物故事。
当然,这也不限于纯粹意义上的体育记者,很多人物记者也做出了非常好的体育人物报道。例如,《人物》杂志社刊发的《保护全红婵》《东京不见叶诗文》,都引发了社会讨论。
自媒体从业者、资深体育产业评论员张宾表示,自媒体时代,不仅需要体育记者,而且更加需要体育记者了。
仍执着于一线且能够带来优质报道的体育记者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应扩大体育传播队伍的建设,给予更多记者一线报道的培训机会和实战机会。
3. 坚守体育报道精神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体育新闻始终需要专业体育记者的坚守、付出与努力。传媒行业经过数百年发展,已形成一套科学的机制去培养拥有上述素质的媒体人。
无论媒体形态未来发生什么变化,都应该有同样的机制保证传播的内容不是粗制滥造甚至混淆是非。
一名合格的体育记者,首先要有过硬的政策素养、良好的采编业务素养和专业的体育知识素养。这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和时间的积累,也是体育记者的优势所在;
其次,要善于借助媒体融合手段丰富自己的职业工具箱,将敏锐的新闻嗅觉通过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在媒体平台的助力下,更容易得到实现。
体育大生意创始人李涛表示,从“文从字顺”的基本写作能力到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精神,从严查细证的资料搜集方法到学无止境的专业深造思维,都是合格媒体从业者的应有素质或技能。
▲ 资料图:摄影记者们集体乘坐一辆卡车拍摄马拉松。图片来源:东方IC
“我们需要厘清‘体育记者’的概念,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大潮流之下,只能写出好文章是否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记者?恐不尽然。”中新网文体中心总监卢岩认为,“自媒体时代是否需要体育记者”的问题,多多少少有些逻辑陷阱的成分在其中。与其说这个行业受到挑战,倒不如说是从业技能要进一步符合读者和市场的需求。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其实并不冲突。自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对原有媒体形式的充实、丰富与补充,它与传统媒体应该是并存、共荣的关系。
从内容层面看,自媒体与记者本身并不冲突,一名优秀的记者可能也是一名优秀的自媒体人。如果不是一名优秀的媒体人,那有没有自媒体出现,也不见得会做出受欢迎的作品。
直播吧市场部总监房亮表示,有些自媒体做得不见得差,有些媒体也并没有做得很好。所谓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矛盾,更多也集中在新闻学伦理、操作手法、职业操守方面。每个时代都不乏有流量且优秀的作品,一直以此为目标,就不会受“自不自媒体”所困了。
☻
本文来源于:庖丁解news,作者:中新体坛,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粉丝群聊
分享收藏
赞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