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受邓小平邀请访华,开天价:23万美金,九年后却主动来华
上世纪初期,现代足球运动传入我国,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足球运动至今都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足球运动也曾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毛主席、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都与足球有着不解之缘,所以他们也对足球寄予厚望。为了激励国人发展足球运动,邓小平特意邀请球王马拉多纳访华,对方为拒绝却漫天要价23万美金的出场费。那么,邓小平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
毛主席的足球观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和反映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因此,国家领导人对足球的发展寄予厚望。
但中国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与中国足球是足球发源地的身份不符,也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不匹配。
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毛主席和邓小平也曾对足球运动做出了不少指示。
毛主席青年时就是体育思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毛主席年轻时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是足球代表队的队员,因为他身材高大,经常担任守门员,偶尔也会当后卫打前锋的位置。
当时他们也会参加长沙地区的校际足球赛,毛泽东的守门技术堪称一绝,还被同学们称之为“传奇守门员”。
青年时的毛泽东对体育颇有研究,他在著名的《体育之研究》系统性地论述了体育在促进人身心发展中的具体功能,并提出了“三育并举、体育第一的思想。”
虽然在文章中,他并未提及足球,但从毛主席早年参与足球运动,通过足球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是毛主席对足球运动最初的态度。
足球运动不仅能增强体魄,也能促进团队协作,激发士气。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毛主席便决定带领战士们进行足球活动,他说道:“踢球这个运动很好,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训练快。”
在这之后,他又提出了“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鼓励革命战士,通过足球等多种运动来增强体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足球不再赋予军事功能,但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世人皆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毛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提出了要发展体育运动的任务,也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时的足球运动,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它代表着民族的精神面貌。
建国之初,无数的劳动人民投入了建设祖国的行列中,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的根本,因此毛主席亲自做出指示,鼓励全民参与足球之类的体育项目来增强体质。
除此之外,毛主席也认为足球运动能展示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所以,私下里他也非常关注着足球比赛。1955年10月30日,毛主席突然出现在北京先农体育场,观看来华访问的苏联泽尼特队和我国足球队的比赛。
看到毛主席的到来,全场球员和观众热血沸腾,以高昂的斗志对待着这场比赛。但最终由于双方实力的差距,中国球员输掉了比赛。对此,毛主席并未苛责,反而鼓励他们:“打得好!打得好!”
尽管没能赢得比赛,但从比赛中,毛主席也看出了中国队在比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这也展示出了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精神。
1956年,奥运会足球亚军南斯拉夫国家队来华进行访问比赛,中国队仍然输掉了比赛,但毛主席在接见南斯拉夫足球队时,也说出了对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期望,他说道:
“过去制度不好,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国家,还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现在来重新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体育。现在输给你们也许要输12年,能在第13年打胜仗,也很好。”
当然,在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鼓励下,中国足球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1958年到1959年,中国国家队与来访的奥运会苏联国家队打成平手,以1比0战胜了瑞典联赛冠军尤哥登队,后来还以1比0赢了“老师”匈牙利队。
当然除了毛主席之外,邓小平在任时也开启了我国足球改革进程。
邓小平的足球观
邓小平喜欢足球是众所周知的,1977年7月30日,在工人体育场的一场足球赛上,邓小平复出露面。
邓小平是资深的足球迷,在他去法国勤工俭学时,一次举行奥运会足球赛中邓小平为了看比赛当掉了自己的衣服。几十年之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比赛的冠军是乌拉圭队。
1974年夏天,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之后,就观看了第十届世界杯足球赛的纪录片,在观看的三个小时中,邓小平一口水没喝,兴致盎然地观看着比赛。这个片子放完之后,邓小平意犹未尽,找来工作人员再放点片子给他看。
作为足球爱好者,邓小平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足球与世界足球的参差,他知道要想实现中国足球的突破,必须从小培养,为此,他提出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他说道:
“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体育专业队需要补充,得从娃娃选起。三千人太少。要提一个大、中、小的方案,选人要慎重。”
足球运动的发展,要从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来抓起,因此在之后的公开场合中,邓小平的“从娃娃抓起”不断被报道。
当然,邓小平也反对一切违背足球运动精神的行为。
在1958年5月,国家一队和二队私下商量好打平,邓小平看了这场比赛之后,一下子就看出了端倪,比赛结束之后,严厉批评体委领导:“你们怎么讲好了结果再打?这种假球以后绝对要不得!”
正在看球的邓小平(前排左一)
当然,在比赛项目中也多次被爆出有“吹偏哨”的行为,邓小平严肃指出,裁判也要总结一下经验,恐怕教练也有问题啊。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足球运动已经被国人所认可,而足球的文化精神也被大家认同。
除此之外,邓小平还耐心地指示要正确看待和处理足球比赛胜负的关系,比赛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
虽然在长期地观看比赛中,中国队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但他却依旧关注着他们的动态,他说道:
“这个看球呀,不一定进球多就是有水平,不进球也好看。我们虽然输了,但是咱们队员都努力了,都踢得不错,但是水平跟人家不是在一个阶梯上,踢得还是不错嘛!”
退休之后的邓小平,有了更多时间观看足球比赛了。在观看比赛时,他从不让人告诉他比赛的结果,而是充分享受比赛的过程。
1992年1月,中国国奥足球队对阵科威特国奥队,双方球员正打得热火朝天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却开始了,对此球迷们纷纷致电中央电视台不要打断实况转播。
几天之后,比赛中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新闻,原来这件事是邓小平亲自指示的,他告诉中央电视台,今后不要中断足球直播。
在发展足球时,邓小平不仅提出了“要从娃娃抓起”的观点,还提出了创新足球发展的思路。
首先,他通过“请进来”让我国体育界感知世界足球发展的先进水平,邀请高水平足球队访华,让中国足球运动员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斗志。
其次,通过“送出去”让足球裁判员和运动员走出去学习先进国家的足球经验。
1977年7月,邓小平在观看香港足球队和中国青年足球队的比赛时向体委领导提出:“你们可以派几名裁判去德国学习,要培养国际裁判,提高裁判水平。”比赛结束之后,他在接见运动员时说道:
“今后要走出国门,通过打比赛,学习先进,积累经验,尽快提高我国的足球水平。”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体育开始走出国门,但中国足球仍然停滞不前,面对这样的情况。邓小平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创办足球特区”。1992年5月,中国第一个足球特区———大连。
大连足球城
足球特区挂牌成立,1994年中国足球正式迈入职业化道路。经过多年改革的发展,中国足球队于2002年进入韩日世界杯决赛圈,迎来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鼎盛时刻,此后中国足球队成绩乏善可陈,中国足球运动发展陷入困境。
从邓小平为发展足球做出的种种决策来看,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但对于中国足球队屡战屡败的情况,邓小平也说了不少气话,国家发话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半点起色这让邓小平怎么能不着急呢。
他说道:“看到我国足球队就是有股闷气不能出,还是看了我国女子排球队,才感到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口闷气。”
1977年7月30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看球赛的方式首次在公众场合露面
因此,从那之后他格外关注足球的发展,在看球时也会亲自指出错误。
由此在看球的时候,他发现运动员和裁判的关系有问题,他指出,国外运动员怕裁判,黄牌是警告,红牌是滚蛋,但我们的裁判却怕运动员,这样不就是害了我们自己吗?所以才有了之后,要教育裁判,让裁判也出国学习的决定。
为了激励运动员以及对国人的热情,邓小平甚至还专门邀请球王马拉多纳来访华,希望能在中国踢一场友谊赛,但马拉多纳并不给邓小平面子。
球王漫天要价:23万美金
马拉多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1986年6月29日,在墨西哥阿兹特克体育场,马拉多纳站在世界杯1\4决赛的场地中央,周围回响着十万球迷的呐喊。
马岛战争
四年前,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惨败英国,四年之后,阿根廷和英格兰队的这场对决,充满了复仇色彩。
在这场比赛的下半场,马拉多纳首先将球分给了边路的队友,之后后者的射门被英格兰门将希尔顿挡住。马拉多纳想到抢到球的机会比较小,于是他灵光乍现,用手将球打入了球门,因为他的身材比较小,动作也很难引起别人注意。
希尔顿根本没看清楚他是怎么打进球门的,就连裁判都没有看到,最终裁判判定进球有效,之后这一事件也成为了足球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幕。
但马拉多纳却并未揽下所有的功劳,他认为这个进球是对上帝对英格兰人的惩罚,因此在这之后,他将这个进球称之为:“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脑袋。”“上帝之手”的说法因此产生。
凭借着这一个进球,马拉多纳用实力谱写了世界杯上具有戏剧性的一幕。
然而在这之后,马拉多纳的第二个进球,却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纪最佳进球”,一时间,马拉多纳成为了国际上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就在第一个进球之后的三分钟之内,马拉多纳在中场发力,一个人进行12次运球,跑了44步,突破了守门员的防守,成功打入了第二个进球,创造了足球史上的奇迹,他的这一进球再次震惊了世界,而英格兰人也对马拉多纳闻风丧胆。
通过这场比赛,马拉多纳一个人击败了一支足球队,他在世界杯的历史上已经被神化。最终,英格兰被淘汰出局,阿根廷晋级四强。
在马拉多纳的带领下,阿根廷队一路杀到世界杯决赛,在最后一场比赛对决德国队时,马拉多纳的一记球再次帮助球队打败了对手,最终勇夺世界杯冠军。
马拉多纳以一己之力带领阿根廷获得世界冠军,因此,阿根廷队被称之为“一个人的球队”,而那一年的世界杯,也被称之为是马拉多纳“一个人的世界杯”。
通过此战,马拉多纳迎来了他职业的巅峰,被称之为“球王”。当然,喜欢足球的邓小平也是马拉多纳的粉丝,因此也有了邀请马拉多纳来访华的想法。
1987年,意大利复兴公司的东市场在中国访问时,中信集团的董事长借机向他们提出了邓小平这个请求。
普罗迪得知邓小平如此崇拜马拉多纳,回国之后就立即联系了马拉多纳。但当时的中国还并不强大,当马拉多纳得知邓小平的邀请时,不仅没有放在心上,甚至为了拒绝邀约,还漫天要价23万美金的出场费。
其实在这之前,我国也曾邀请过巴西的马杜雷拉队来中国踢友谊赛,那一次我国球员也第一次看到了国外球员的球技,也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虽然上次也要过出场费,但这一次的出场费着实太高了些。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23万美金确实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最终邓小平只能放弃邀请马拉多纳。
没想到九年之后,马拉多纳却主动提出要访问中国。
其中,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是马拉多纳来华的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也让马拉多纳看到了中国不俗的实力。
1996年,马拉多纳放出了他即将访华的消息,当时的他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不如从前,但人家好歹也是一代球王,对此,我国球迷也对他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1996年7月21日,马拉多纳顺利到达中国,刚下飞机的他就感受到了中国媒体和中国球迷对他的欢迎,一百多名记者争前恐后地拍摄马拉多纳,而他也在众多保卫人员的拥护下,乘坐电梯进入了客房。
四天后,他带领球队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与中国足球队展开了一场友好的比赛。能容纳6.8万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座无虚席,球迷们终于能亲眼目睹球王在球场上的风采。
马拉多纳的此次访华,也感觉到了中国重视足球运动的迫切。于是,在中国的邀请下,马拉多纳也多次访华,指导中国的足球发展。
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和马拉多纳的指导下,中国足球队迅速成长。在2001年的世界杯上,成功击败阿曼球队,中国球队终于进入决赛。
然而,在中国足球队发展迅猛之时却戛然而止,一度跌入谷底。中国足球何时能崛起,也成为了中国人最不愿提及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