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发展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目标
引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专项的界定:在体育中,“专项”一词有其特指的涵义。延烽,郑晓鸿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把“专项”定义为指与运动员训练水平相称的比赛本身。根据“专”和“项”的解释,“专项”从字面上讲可以认定为:专一、专门学习的种类、项目。从体育的角度看,“专项”可以解释为竞技类运动员或体育专业学生长时间训练或学习的运动技术动作或项目。如我们常说的体操运动员的专项就是体操,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是篮球一样。
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专项是指运动员用来参加比赛,而长期进行训练的项目,是以参加比赛夺取名次为最终目的。而学校体育范畴内,狭义来讲就是专指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技术类教学中,根据自身条件和运动基础在长期学习和练习下,体育专业学生所擅长的项目。这种“专项”需要在科学的、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刺激下方能形成,用时较长,所需课时较多。董文梅等把运动特长或擅长项目的标准归纳为:对运动项目主要技战术的熟练掌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为增强学生体质,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运动基础和场地设施现状,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且可以进行长时间锻炼,从而形成的个人运动特长或比较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界定。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2012年在上海市率先开始推行和实施的一项体育教学改革。专项化教学改革自实施以来,就一直广受关注,迄今为止,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定义由最初的“基于个体体育兴趣,按运动基础层次重组,实行20-30人的小班化教学”到“以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基础为依据,以专项为依托,实施班级重组的教学改革”,再到“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可以看出:专项化教学是在高中阶段开展的以“健康第一,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为前提,以形成运动能力为手段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
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精神指导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做出如下界定:是指在高中阶段,以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道德品质为核心的,由学生按照兴趣选择运动项目,并通过小班化、分层教学、80分钟大课时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兴趣项目上持续学习的教学形式。通过三年的专项化教学,最终使高中生成为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较高的运动能力、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发展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思想道德是目标,自主决定学习内容、个性化教学和大课时等组织形式是手段。
体育教学效果的界定: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辨析。就“质量”和“效果”的内涵来看,“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内在属性,表现在其优劣程度上,而“效果”指事物或行为、动作产生的有效作用或结果。首先,从定义上看,教学质量通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管理与能力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恰当与否,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由此可见,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一个组成要素。其次,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过程,侧重于教师的评价。
而教学效果则指的是学生对课堂所教内容的理解程度、受启发程度和记忆程度。教学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一堂课或某一课程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或效果,评价对象侧重于学生。可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其评价的核心内容和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分的。体育教学效果的界定:教学效果是与教学主体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动态概念。有研究认为教学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从多角度来界定更加科学。
牛惠芳认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班级成绩浮动幅度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三个方面;郑延福认为教学效果是在各种教学媒介作用下教师满足教学要求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王莉敏认为体育教学效果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的效果。教师教的效果包括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性、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态度的端正度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六个方面;学生学的效果表现在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学习方法的合理程度、学习能力的进步幅度和学习效果的优劣这四个方面。
方强认为体育教学效果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施教效果3个方面来评定。但也有研究认为,教学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下所要达到的期望值,期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人。所以,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鲍步云等就认为,教学效果是体现在在教师引导和教育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道德和人格的综合。
同理,也应有相关理论把体育教学效果等同于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陈召杰等认为判断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就要看它是否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发展、是否有助于学生良好体育行为方式的养成,是否有助于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运动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孙立海把体育教学效果的内涵定义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表现为体育教学满足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的程度,在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贡献度。
也有专家认为离开教学目标谈教学效果毫无意义,于素梅认为教学目标是判断体育教学效果好坏的依据,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反映在:(1)有体育兴趣、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态度;(2)体育知识的掌握、会锻炼;(3)会交往、会学习;(4)运动能力的形成四个方面。由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所以,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效果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效果,以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能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知识的掌握、锻炼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养成等因素来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由此,体育教学效果可以定义为:是指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能的发展、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育知识的掌握、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养成等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
国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明辨当前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趋势,可以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澳大利亚学校体育:1989年颁布的《霍巴特宣言》提出的教育10大目标中就包括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1995年维多利亚州学习委员会又制定了《健康与体育课程及标准框架》,提出14条体育课程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知识和技能,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项目做出明确规定。
澳大利亚的学校体育也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阶段。小学、初中体育都是以玩耍为主,乐趣和参与是此阶段的学校体育特征,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此阶段,学校、俱乐部和协会要为孩子提供公平的游戏机会,孩子们以参与游戏活动的形式接触运动项目,不去强调项目相关的竞赛活动,注重学生协调性、平衡度和敏捷性等基础运动素质的培养。
结语
国外有关机构负责把运动项目编制成相应的游戏活动,并把技术规则进行简化,常见的体育项目有迷你足球,橄榄球等;高中阶段学习内容较为丰富,涉及体育基础、健康能力、动作能力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强调安全、参与,学习内容转向富有娱乐性和竞争性的项目,如游泳,注重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发展、参与能力的形成和社交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