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少昊:早期大汶口文化势力在西阴势力打压下的空间伸缩
少昊部族留下的遗存不只是早期阶段的大汶口文化,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直接源于北辛文化。换言之,晚期北辛文化也可能是少昊部族的遗存。
北辛文化是环鲁中南山地周围分布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前4300年之间,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相关遗址。
以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例。该遗址最下层就是北辛文化层,出土有10座小型墓葬。其中6 座墓有随葬品,数量1~3件不等,表明人们之间贫富贵贱差别不大,基本平等。同时也说明,当时生产力还较为落后,社会财富相对较少。
我们在“少昊亮相”一节说到的少昊诞生地穷桑,也是少昊最早称“帝”的地方。《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这里“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4显然穷桑、甘渊都在“少昊之国”范围以内或附近。
甘渊疑是《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说的汤谷:这里有山,山上长有扶桑树,高有300里,叶子长得像芥叶。山中有个叫温源谷的山谷,也称为汤谷,谷上也长有扶桑。当一颗太阳由金乌鸟背负着降落在扶桑上的时候,另一颗太阳会同样骑着金乌鸟冉冉升起。扶桑就是风中飘摇的桑树;汤谷则是有温泉的山谷。
今日沂河风景
甘渊、温源谷、汤谷、大壑都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常兴照先生指出,《山海经》所谓东海或东南海,极有可能是指今天山东东南一带的沂沭河盆地。大壑就是现在的沂沭河大裂谷,其东濒黄海,北临渤海,西界泰沂山脉。谷壑内地貌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系呈北—东向展布的串珠状丘陵,对应于被称为贡丹山地垒的沂沭断裂带;东北部是五莲山、崂山等呈北—东走向的低山丘陵;南部是绵延成片的苏北残丘地带。在临沂、沂水、营南、临沭、郯城一带形成了一个盆地状的冲积平原,即沂沭河冲积平原,又称临郯苍平原。
平原区内广泛分布有全新世早期的黑土湖泊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2000年,暗示这一地区在彼时应该有许多湖泊或大泽。巧合的是,这一带至今仍有许多以湖、汤等字眼命名的地名,如李五湖村、刘五湖村、王五湖村、朱五湖村、汤头区等,而当地乡民下地劳动也称“下湖”。
研究表明,中国东部海面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4000年以前属于急剧上升时期,公元前4000~前3000年间属于最高海面时期,公元前3000年以来,属于相对稳定或稍微下降时期。
根据公元前4300~前3500年是大汶口早期,公元前3500~前3000年是大汶口中期的考古学测年划分来考察,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基本上处于高海面期,因此,大汶口早、中期之际的沂沭河盆地大部分地区就是湖泊大泽,也因此很可能就是《山海经》所记的东海或东南海。秦汉之际曾在这里设郡名为东海,估计也是这个原因。
大汶口文化彩陶钵形鼎
该裂谷系基本上与沂沭断裂带重合,新构造运动表现得十分强烈,地震频繁发生。自公元前70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五次7 级以上地震,小于5 级的更是不计其数。频繁的地震是和地热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结果显示,沂沭裂谷系地热场呈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临沂、沂南、安丘等所在的轴部裂谷带恰巧处在一带状地热区,地温梯度为3.66~4.58/100米,比鲁西、胶东地区都要高。在沂南铜井、临沂汤头等地还形成了几处水温在50以上的热泉。
临沂汤头的热泉流水还形成一条河流,当地人称为汤河,这一名称及其热气氤氲的壮观场景不由得使人想起上面神话中的汤谷,二者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专家推测,汤河有可能是在大汶口早中期某次强烈的地质活动之后,热泉大量涌出而形成的。
可以认为,沂沭裂谷系中呈带状分布流淌的热泉,“就是古籍中的汤谷或者甘渊;位处带状地热场以东的莒县、莒南、诸城、日照等地,就是‘扶木’与‘十日’所在地。或许由于湖水及‘汤谷’的缘故,这一带大汶口早中期遗存发现较少(不排除工作程度方面的原因),只是到了大汶口晚期的低海面期,这一带才空前发达起来”。
沂沭裂谷系地势图
这个地区曾发现了几处北辛文化遗址,尤其是日照地区所发现的两处北辛文化遗址,均处在半山腰的位置上,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汤谷、甘渊和东海之外大壑这些《山海经》所记载的地名极有可能就在这一带。
相对于北辛文化时期寥寥几处遗址,这一地区在进入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数量成倍地增长,主要遗址如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安丘景芝、诸城呈子等,它们一起形成了以诸城呈子遗址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呈子类型,或者叫三里河类型。
呈子遗址位于诸城皇华镇呈子村西河边的高地上,南、北、西三面为杨家庄子环绕。遗址周围形成3~5米高的断崖,比呈子村高出2 米左右。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其中大汶口文化层发现建筑遗迹1 处,墓葬12座。
呈子墓葬和大汶口遗址早期墓葬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习俗方面,流行拔掉侧门齿和枕骨人工变形,有的墓葬使用木撑等;在陶器器形方面,如扁凿状足的罐形鼎、实足圆腹鬶、折腹罐等几乎相同,颜色、制法等方面也大体接近。
呈子遗址所出大汶口文化红陶鬶
呈子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是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交替年代,应该是少昊时代末期,这同《山海经》所记载的白帝子和皇娥恋爱生某代少昊即句芒的时代也大致相符。从这个角度判断,这个居于大汶口早期文化末段的呈子类型,极有可能是少昊族群内句芒支系的物质遗存。
在山东和江苏交界的苏北一带也发现了大量涵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其中以紧邻山东诸城的邳州市四户镇的大墩子遗址为代表。上述呈子类型和大汶口相似的文化因素在邹县野店遗址和苏北大墩子遗址以及新沂花厅村等遗址都有所见。
从地缘关系上看,沂沭河盆地所发现的那几处北辛文化遗址与苏北相隔不远,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很有可能是少昊族部分族人迫于人口增多、外部环境恶化等原因南迁所形成的文化遗存。
北辛文化大墩子类型在进入大汶口文化早期时逐渐发展成了刘林类型。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刘庄村西南。遗址面积370多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文物804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等,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出现了社会分工,并产生了初级的产品交换和财产私有现象。
大汶口早期阶段,苏北大汶口文化刘林类型的一系列墓葬中,都发现了诸如龟甲、樟牙钩形器等随葬品,另外,还有随葬家犬等特殊习俗。然而这些习俗在汶泗流域的大汶口类型早期却发现较少,在中晚期发现较多,说明大汶口文化在早中期有着从苏北向鲁中南地区传播的趋势。而且刘林类型还存在着较多的西阴文化因素,如盆、钵等彩陶和其他器物。
《逸周书尝麦解》记载,蚩尤曾经进驻过少昊的地盘,受蚩尤压制,少昊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直到黄帝消灭蚩尤集团之后,少昊部族才在黄帝的支持下真正发展起来,并且一度成为黄帝手下执政大臣,号令东夷以鸟为图腾的同族或异族部落,设立百官,建制鸟师,成就了一代东方霸主基业。
但古代文献有好多都言之凿凿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其实,这里面带有后来华夏族作为叙事主体的主观色彩,虚饰成分太多。少昊是黄帝的儿子实际是说,少昊曾是黄帝名义上“任命”的东夷族群首领,二者是同一部落联盟成员和主盟“国”之间的关系。但作为东夷族群的领袖,少昊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从考古学方面观察,除了上述刘林类型存在着较多的西阴文化因素外,诸如花瓣纹彩陶、多人二次合葬等西阴文化因素还广泛见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各个类型中。甚至在位居黄海和渤海交汇处的长岛以及烟台等大汶口早期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类遗存,但是在进入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西阴文化因素慢慢就不见了,以后发展成嵎夷和莱夷。《山海经》记载的禺虢、禺京之类应是嵎夷的最早名称。
在黄帝“不可一世”的高压态势下,少昊想发展自己的势力,东边是大海,南面还有他的同胞刘林类型,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向人烟稀少的北方扩展。大汶口文化的北上主要表现在早期,从鲁中地区开始向胶东半岛移动,并以庙岛群岛为跳板,出现在辽东半岛。
辽宁大连郭家村遗址出土了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鬶,辽宁长海小珠山遗址出土了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残觚,长海吴家村遗址也出土了同样是大汶口文化性质的鬶和觚。与鬶、觚同时到达辽东半岛的还有盆形鼎、圈足豆和弧三角勾叶彩陶,这些陶器都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郭家村遗址出土的小玉璧
除此以外,大连郭家村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盂,也是受大汶口文化尖底缸影响产生的器物。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连郭家村出土的斜平流鬶年代比吴家村出土的斜弧流鬶要略早一些;大连郭家村出土的平底觚比小珠山出土的三矮足觚在年代上也要早一些。
长岛北庄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三矮足觚、盆形鼎和盂等,与辽东半岛所出同类器形态相同,说明今山东省长岛县境内庙岛群岛是大汶口文化自胶东半岛向辽东半岛迁徙的桥梁。迁移时间主要集中在以实足和平底或三矮足觚为标志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根据这些器物年代上的差别,还可以得出这种文化上的迁徙可能主要有两次的结论。
——摘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有增删,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蚩尤及其之后颛顼至帝尧各族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次系统地还原了早期中国诞生之前这1700年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中华文明滥觞、形成和发展的璀璨历程。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2021历史好书60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2020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同时在2020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