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论坛成功举办,在光影世界中感受体育魅力
新京报讯 今年,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首次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并于8月15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主题论坛。论坛邀请了知名纪录片、剧情片导演,体育厂牌代表,体育基金会理事,国家队运动员等多领域嘉宾围绕“体育题材电影为什么越来越火”这一议题进行交流探讨。
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导演、制作人、剪辑师范立欣,导演、编剧赵天宇,导演、编剧盛志民,铛蛙体育创始人、资深体育纪录片制作人、乐视体育节目部原总监、前黑马体育创始人兼总经理蔡秋德,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理事叶大伟,中国冰球运动员英如镝。论坛由HiShorts! 厦门短片周创始人、总策划王小曼主持。
本次论坛从电影本身出发,现场嘉宾们观看了包括《让世界看见我》《冲撞》《阿拉申花》《筑梦者姚明2:光芒》《如果武汉是支球队》在内的5部体育题材影片。映后对谈环节,各位嘉宾纷纷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体育题材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最打动人的故事,并就“体育题材电影为什么越来越火”这一议题展开深层次讨论。
嘉宾们观看影片。 主办方供图
在对话中,几位导演首先对“为何会选择体育题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斩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纪录电影导演、制片人范立欣以自己的作品《让世界看见我》为例,讲述了拍摄体育题材电影背后的故事。他认为电影“最终都是讲人的故事”,这个题材会和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而中国体育电影市场恰恰缺少这种带有冒险精神的户外探险电影或纪录片。导演、编剧盛志民认为体育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真实性,将体育运动真实的魅力呈现在大银幕上,既要让业内人士看到其中的专业性,也要让观众在镜头当中感受到力量。中国冰球运动员英如镝则从“情绪”阐述,他认为电影能够给人带来情绪,而运动本身自带情绪,体育题材的电影能够将这种情绪捕捉下来传递给观众,二者相通相融,使得体育电影呈现出更好的表达。
谈到体育电影进入主流电影市场的话题时,各位嘉宾从受众、消费方式、体育文化的塑造、体育的公益性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纪录电影导演、制片人范立欣。 主办方供图
范立欣认为目前国内难以将粉丝文化和体育关联起来,国内的体育受众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增长态势和真正的社区文化、球迷文化的反哺,想要通过体育产业的火爆,推动体育电影市场发展的进程,需要一些新的尝试,例如通过打包的影展跟院线合作等各种形式来扩大市场,提升整个赛道的价值,加强体育精神在电影中的表达,推动中国体育电影走向世界,提升中国体育电影的全球影响力。盛志民也谈到了受众对体育电影进入主流市场的影响,在体育题材电影进入主流市场的模式探索中,他强调首先要提升受众对体育文化市场的需求,将受众带入到体育文化消费领域,再进一步推动体育题材电影与主流市场的结合。蔡秋德表示,体育电影想要真正进入电影市场,就要注重对体育文化的塑造,国内对于职业体育的影像留存十分稀缺,这需要赛事方、IP方等联动起来做内容,形成自己有效的市场,才能解决真正的市场困境。叶大伟则以《筑梦者姚明2:光芒》为例,阐述了体育的公益性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大众已经形成享受免费产品的消费习惯,国内体育文化周边产品其实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想要推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需要政府进行主导和引导并且用政府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
导演、编剧盛志民。 主办方供图
2022年,北京成为了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这不仅再次唤起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也重燃起电影人传播中国体育文化、助力体育强国梦的热情。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激情热血通过屏幕与现实接轨,给观众传递向上的能量,燃起人们不屈的斗志,这类题材中极其丰富的故事性和精神内核值得探索。随着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体育题材为核心的电影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冰球运动员英如镝。 主办方供图
8月13日-8月19日,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与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携手开展体育电影展映、体育电影主题论坛、体育电影周回顾展等多项活动,传播体育故事,传承体育精神,同时设立“体育电影项目扶持基金”,助力中国体育电影架好体育与思想的桥梁,在光影世界中绽放体育魅力,中国体育电影也将带着独有的文化精神走向世界。提振信心,保持期待,奇迹就在下一秒!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