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体育公园一种体育生活,这是上海迈向全球体育名城的密码
2019年上海举办163场体育赛事,国际赛事87项,占比53.4%;年度赛事现场受众总计209万人次;其中最重要的12项赛事带来30.90亿元的直接消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102.00亿元……
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是上海的体育目标,也是推动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基石。
在上海,就有这样一片体育设施为市民提供了运动的好去处——由上海久事国际体育中心有限公司(久体中心)运营管理的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
今年的全民健身日,2020年上海市足球协会社会足球赛事在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拉开帷幕,赛事将从8月8日起每周末举行,持续至9月初共计70场。
在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公园也于8月8日当天12:00-18:00向市民限时免费开放。8月6日开启免费订场后1小时内,所有场地均预订完毕——这就是属于上海的运动热情。
健身场地,体育城市的基石
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作为2019年上海市民实事项目之一,于2018年9月开工,2019年9月完工,2020年1月开园运营。
整个体育公园总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足球公园占地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约占上海市民体育公园总面积的27%。公园共有50片足球场,其中11人制人工草足球场14片、11人制天然草足球场4片、5人制足球场32片;另有篮球场25片。
2020年上半年,在精准防控的大方向下,久体中心提前对场地开放进行了统筹规划,在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的基础上,足球公园A区于3月14日恢复运营,至今已累积接待4万2千余人,做到既满足赛事举办的场地安排,又保证球场向市民开放。
的确,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球场和运动设施的普及是基础。
《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市民心中的“健身环境”指数为80.8分,“运动参与”为81.5分,“体质健康”为83.5分,总体发展令人满意。
根据数据显示,全市可供全民健身的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4028318平方米,可供市民健身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3平方米。
不过,面对广大市民日渐高涨的健身热情,还需继续开拓和建设体育场地。
以英国和伦敦为例——据UK Sports数据显示,仅在英国,每月就有约260万人踢足球。总的来说,大约40.7%的男性成年人和大约31.7%的女性成年人每周都参加体育活动。
而借着伦敦奥运的东风,英国也推出了自己的“全民健身计划”——在伦敦地区,健身器材和运动场地出现在83个主要公园中,275万英镑的安装成本通过企业赞助实现。
此外,还有以奥运主场馆“伦敦碗”为契机的东区改造——各类方便的体育设施及工作场所,使传统的“贫民区”朝向更宜居社区跨进一大步,近3000套新建住房也和体育设施毗邻而居。
很显然,体育对于城市的促进显而易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久体中心也将紧握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一战略机遇期,继续推进上海市民体育公园后续项目规划建设和5.3平方公里区域体育产业改革发展。
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
这些年,上海一直在培育符合上海气质的赛事,而久事集团作为上海的大型市属功能保障类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ATP大师赛、F1上海站和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如今都成为了上海的城市名片。
这些赛事的引进,大大提高了上海国际体育赛事的数量和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上海市民也迎来了诸如万体馆区域提升改造等项目,升级后的各大体育公园不仅将成为全民健身的场所,也将承办更多的全球顶级赛事。
在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一边,辐射面积已经惠及长三角文体旅一体化。
目前,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被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组委会授予“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共享基地称号,足球公园被上海市足球协会授予 “上海市足球协会官方指定场地”称号。
足球公园建成至今已举办了上海市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二十四届“延锋杯”上海市职工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嘉定赛区小组赛和决赛、嘉昆太城市定向赛暨安亭镇第三届运动会定向赛、长三角三省一市首届“久事杯”长三角超级足球赛等赛事活动。
而本次上海市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甲级联赛在足球公园开赛,也意味着上海足协与久体中心战略合作的积极推进:
本次赛事报名队伍比往年更多,水平也可谓历年最高的一次。郑科伟、于涛、王赟、陶金等退役名将出现在运动员名单中,比赛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都将进一步提升。
在“防疫工作是根本”的工作要求下,所有入场人员健康信息网上实名申报、进入球场必须核对身份证、出示健康码,专人测量体温、核对信息,观众不进入赛事区域、保持距离进行观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积极向好的上海体育产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也是重要催化剂。
在体育场馆建设管理和委托运营方面,“政府建、企业管”就是运营机制的创新——在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的管理中,久体中心在服务保障社会赛事的同时,也秉持着“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理念。
“其实国内的很多城市,办赛主体还是政府,政府出钱找赛事公司运营,这并不是一个长远之计。”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黄海燕就曾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上海的一大部分赛事都是由市场主体进行办赛,“很多市场主体自己就能拿出申办费,然后引进赛事。”
“政府从办赛者的身份逐渐转变成管理者,让市场主体去运行赛事,未来的中国的体育产业会更加健康,也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