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小众?为什么?
据我所知是日趋普及
羽毛球起初没能像乒乓球那样成为国球
一是有政治原因(乒乓外交),至于为什么不是羽球外交,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国羽没有国乒那样的统治力吧,那时候,印尼羽毛球还是很强的
二是有经济原因,乒乓球设施的成本,对环境的需求更容易满足,水泥乒乓球桌是很多80,90后童年的共同回忆,不管多偏远的学校,搞一两个球桌还是可以的。这个有点类似于巴西,阿根廷的足球。
羽毛球按理来说成本要高一点,比如场地需要的面积更大,受风的影响更显著,等等。
不过,印尼羽毛球倒是也挺普及,他们的经济环境还没我们好,但热情远高于我们,这个是为什么我就不太清楚了,知道的大神可以补充。
至于题主有这种体验,可能是收区域限制,去大点的城市感受应该就不同。
比如我在北京,大兴区的话,周末想打球基本直接去能有场地,可能是我家附近正好有比较冷门的球馆(人不多,价格也不贵,70一小时)
如果换成其他区,朝阳,海淀,甚至石景山,昌平,周末想打球基本都得提前预定场地,而且价格也基本都是100元/小时以上。。。
总而言之,就是对于大多数人,羽毛球运动(室内)的成本还是不低,所以没那么普及,越贵越不普及,比如高尔夫,这很好理解。
但当前的趋势是,经过疫情的冲击,政府和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羽毛球作为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必然,也已然越来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