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宏: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之花—文圣拳
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之花—文圣拳
一、文圣拳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地位
文圣拳,又称五步架、长寿拳、离卦拳、杜家拳、五步神拳、义和拳等,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优秀的代表形式,它在中国武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民间有广泛的流传。文圣拳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上溯历史久远,源流清晰,传承有序,源远流长,形成于明末清初十七世纪中叶。相传由唐朝皇族李元霸后裔山东省单县刘奉天(1617—1689)将家传道家文功静坐之法和其弟子郜云龙(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家传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二人文武功法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武林功夫,分八方传承天下。清朝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山东冠县的杨四海(1716—1789),杨四海传山东嘉祥的杜恒信(1756 —1838),称文圣功,后人称杜家拳。杜恒信先师及其后历代传承人将文圣拳进一步弘扬,享誉山东、河北、河南、直隶、山西、江苏、安徽一带,特别在山东济宁运河两岸颇有威名,传承甚广,习练人数众多,历史上曾一度达到“南京至北京都是杜家兵”的鼎盛时期,是一部几个世纪震惊朝野的宗教武林功夫,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功震武林,影响深远。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圣拳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
文圣拳于1983年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宋庄被国家体育部门挖掘整理,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代宗师宋传平与儿子宋如一及孙宋连洪祖孙三代及其弟子为文圣拳的弘扬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宋传平老先生,在1986年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雄师金奖,1990年老人功夫照片刊登在美国的武术杂志上,享年104岁。由于文圣拳习练者长寿者的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之说,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文圣拳是一门典型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一种强大的生存技能和高雅的人体艺术,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艺术,是一项适应现代生活环境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哲学智慧,使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体味到东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奥秘,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中华武学之魂”,它是中华武学文化的一座高峰。由于文圣拳历史上与民间宗教的关系,在清代民间结社习练武术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众武术的发展和传播,为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很重要地促进作用。文圣拳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其武学研究工作已经走到了中华武学的前列,这对于文圣拳今后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武术的繁荣,文圣拳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使这部久蜇民间的武林功夫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各传承地的文圣拳习武热情高涨,在一些地区群众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促进了文圣拳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文圣拳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蓬勃开展的文圣拳群众体育活动促使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品质,促进了传统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并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和研究文圣拳的行列,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优秀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为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文圣拳是中国优秀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形式
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体育文化传承、弘扬、汇聚和传播的主要方式,具有普遍性、平民性、大众化特征。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传承,习练武术也是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种强身健体和强大自身实力、涵养精神的过程,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圣拳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促进了文圣拳武学在国内外的传播,在国内发展出现良好态势,在英国、美国、加拿大、西班牙、阿根廷、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很好的弘扬,使文圣拳成为在世界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
文圣拳各主要传承地门人积极参加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活动,认真挖掘整理快要失传的功法,积极组织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在全国各类武术大赛中斩金夺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弘扬文圣拳武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各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发展,以山东嘉祥、汶上、郓城、梁山等主要传承地为基础,不断向周边和其它地区传播,在国内一些地区普及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近几年来出现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各地充分利用新春佳节期间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圣拳交流演武活动,举行了乡村百姓大舞台“文圣拳爱好者过大年”、“正月十五闹新春”等丰富多彩的演武体育文化活动,成为各主要传承地体育文化的大餐和品牌。文圣拳积极参加当地政府和武协部门组织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每年正月十五都参加县政府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郓城县张营镇二十里堡文圣拳每年参加县政府、“郓城武林会盟”组织的大型“水浒好汉文化节”活动,嘉祥县黄垓乡井庄文圣拳多年来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武协年会和文化艺术节,其它各地文圣拳也积极参加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有益活动。各地掀起了学习演练文圣拳的热潮,文圣拳体育运动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竞相开放,使这部历史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宗教思想文化的武学焕发了出勃勃生机,迎来了文圣拳发展的春天。文圣拳的蓬勃发展,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化繁荣,丰富了乡村娱乐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2012年以来,各地文圣拳共参加国内重大武术赛事活动26 批次,参赛队员95人次,荣获各类奖牌167枚,其中,获金牌74枚(武术名家金牌1枚),银牌 48枚,铜牌45枚,荣获集体荣誉奖6个,奖杯5个,荣获武术名家称号1个。文圣拳参加武术比赛活动,参赛队员努力拼搏,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充分展示了“民族体育运动之花”及“古运河武术之花”的风采 ,弘扬了多姿多彩的文圣拳民族文化 ,赢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文圣拳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受到武林界专家、教授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竞技水平,使文圣拳以矫健的雄姿驰骋于中华武林。他们用热情点亮体育的火焰,用激情创造体育的辉煌,体育之花在这里长盛不衰,运动之火在这里生生不息,把文圣拳习练者的参与热情推向高潮。
文圣拳在各项比赛的过程中,提高了锻炼的积极性,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见识,培养了后备人才,带动了各地文圣拳的发展,激发了文圣拳习练者的积极性,让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弘扬文圣拳武学文化之中,引领和带到了当地体育文化建设,较好的实现了“人人参与,全民运动”的目标。人们在参加有益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换来文圣拳体育的全方位的发展,还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圣拳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了友爱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风尚,锻炼了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为他们成长为有社会竞争力的栋梁之才提供了平台。文圣拳开展富有传统特色的健身活动,展示文圣拳武术风采,为广大群众的节日和业余生活带来了欢乐和健康,吸引不少群众参与,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全民健身意识的高涨,带动了文圣拳群众体育发展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促使了这部神奇的武林功夫到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过渡和转化,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文圣拳,熟知了文圣拳,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习练文圣拳的益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增强,从而让人们更加有品味的生活,生活更健康、更美丽、更自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华文圣拳三届年会的召开及组织的文圣拳“两论”(泰山论道、华山论剑)等各项有影响的活动,给文圣拳各地习练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互相交流的大舞台,也是相互提升竟技水平的最好平台,为文圣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力基础。几届文圣拳年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各地文圣拳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同时对传承和弘扬文圣拳体育文化也大有益处,它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促进了各地文圣拳文化的交流和友谊的形成,实现了培养文圣拳体育人才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这部具有民族性、群众性、文化性的传统武术体育运动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文圣拳是一部全面反应中国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的拳法,是一部中华武林中伟大的武学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有饱经沧桑的历史和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传统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是文圣拳人文思想的源泉。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文圣拳是三教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有效载体,为中国武术的人文理想及其实现方式指出了道路,其文化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文圣拳伴随中华先民与大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斗争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经过不断充实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一门独具风格的运动项目。通过习练文圣拳可以强健的体魄,涵养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的极高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圣拳在华夏大地上绵绵不息,世代流传,至今已形成一套具有完整武学文化体系的理论,成为一部优秀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因而载入华夏文明的史卷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熠熠生辉,迸发出夺目的光彩。文圣拳民间体育的普及,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成为各传承地一张张鲜活的“城市名片”,让文圣拳民族体育运动之花在全国各地开得更加绚丽。
三、文圣拳大道至简的功法架式特点
文圣拳是冷兵器时代沙场征战中的马上实战功夫,是由道家静坐修炼之法与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的优秀拳法,基本由大枪式、大刀式、硬弓式、大掌式、威锤式五式组成,有五大式,五小式,“五五二十五式”之说,一式变五式,变化莫测,循环往复,不可胜穷。文圣拳吸取了大枪术、大刀术、硬弓术之精华,集沙场征战中马战和步战之身法、步法、手法、技法特点之长,以及结合大刀、大枪、硬弓等冷兵器架式和实战技法,如鬼斧神工,融入五步拳架之中,使之与人体肢体动作合二为一,融会贯通,是大刀、大枪、硬弓等实用架式与人体肢体动作自然和谐完美结合。古朴自然,架式简练,中正和谐,步法稳健,刚柔相济,它将太极之柔与形意之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柔中带刚,刚中带柔,上下、左右、前后周身一气贯通。文圣拳简单易学,老少皆宜,至简至易,无窜蹦跳跃高难度动作,五步之距就可以练拳,一步之内可以行功,行走坐卧皆可练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下盘行动不便者也是非常好的锻炼项目。文圣拳演练时立身中正,拳势舒展大方,动作松柔,架势可高可低,可大架可小架,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锻炼,它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几何学中的杠杆原理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对拉拔长生内经办,巧用杠杆启遍全身,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功法独特,拳法连绵不断,有如“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则及身心兼修的健身运动,深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和推崇。
文圣拳是一门各学科融会贯通的学问,它融合了道家的河络、阴阳、太极、五行、八卦,儒家的仁爱,佛家慈悲等各种哲学,并与传统中医紧密联系,它不单纯是一种技击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不断融合、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其具有重要的运动价值,以及在运动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文圣拳拳法之理涵盖了中华武术之基本特点,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武学国粹,极具东方哲学思想智慧,既可健体强身又可防身御敌,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又能涵养智慧,领悟人生,善养浩然正气,是有悠久历史文化魅力的运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文圣拳以古代阴阳五形变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功法与太极、形意、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又同时兼有太极、形意、八卦等特点之长,大道无极,天道自然,架式具太极之柔,形意之刚,有“似太极,非太极,而胜似太极”之称。习练文圣拳从传统文化中,深刻体会自然之大道,追求道法自然之境界,调理阳阳平衡,感悟开合虚实,把握中正安舒和谐之道,实践用意不用力之义。用无极、太极、阴阳变化之理念,指导练拳,把拳理大道渗透到一招一式之中,真正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之道,知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去理解大到无边,小到无内的宇宙之道,以及人身小宇宙天人合一之道。文圣拳架式因繁就简,至简至易,至深至奥,文武同修,天道自然,大道至简。
诗云:“世间难见圣拳法,举手投足鬼神怕;千金不换一个架,能教状元弃荣华”,其有《诗经》之雅,大海之韵,泰山之伟,长城之骨,黄河之魂,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华哲学之拳。文圣拳在民间群众中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术体育运动项目,是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优秀代表。
文圣拳也是真正的的战争之拳,其突出的杀伤力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其独特的沙场实战威力,更为众多武术爱好者所仰慕。文圣拳技击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刀剑论文圣拳之不退之功,技击往往即一击之后的连击不换手不换势,没有任何后退与后拉的蓄力动作,采用攻击之手直接延续向前进攻,有进无退,一往无前。器械兵器是手臂技击动作的延长,人的手臂比为刀剑、大枪,充分体现了刀剑、大枪的技击法,全身而进,一击必杀,一击不中,不做多余磕碰,顺势滑入,连续进击。刀剑之法,一旦攻击不成功,但沾、粘、连、随,粘到对方兵器,或者有机可乘,直接用整体力打入。要求要有整体的爆发力与破坏性的穿透力,手如刀剑的杀伤力,劈如刀斧,骨断筋折,刺如长剑,洞穿脏腑,伤敌于无形。文圣拳突出的强身和实战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性,是中华武林中不可多得的神奇功夫,其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必将为广大民众所认识,并成为强身、防身和养生的重要运动项目,而得到推广和发扬光大。
文圣拳所特有的祛病健身和修养身心的方法,其内涵渗透了中国古老的哲学、中医学及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在修炼人的品德、改变人的气质、增强人的修养、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文圣拳是一种导引术,促进全身气血循环的养生功法,习练的过程就是修炼气功产生内变的过程,以内促外,以外助内,可以改善体质,提高习练者的体能,增强体魄,增长内劲,内强肺腑,外强筋骨,对脏腑、四肢以及全身都会起到舒筋活血、通经络等作用,有“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对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皆有很好的疗效,起到祛病、强身、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作用。文圣拳向人们传授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得到习练文圣拳的益处。我们要让文圣拳长寿之拳为增强人民体质,强健国民体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圣拳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兵、医、墨等传统文化的熏陶,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刚柔、阴阳、德善、忠义、仁勇、智信、孝悌等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尚武崇德品质和铮铮铁骨民族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文圣拳将“道修真、释参悟、儒修身”寓于一体,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在武术中的最好诠释,博采众家武术之长,它以养生健身强身、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有显著的强身、健身、防卫、养生、修身养性功能,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和普及价值。习练文圣拳可以使习练者领略中华国学文化智慧,对于在哲学思考,修身养性,健身强身,防身技击,祛病延年,增长智慧,参悟天地,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是习练者一生宝贵的财富,同时可以通过文圣拳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美学特点,增强习练者良好的个性、品德、教养、精神和意志气质,以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文圣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宗教和文化财富,中华武学文化的一面旗帜。文圣拳是中华古典文化,圣贤文化,庙堂之高的文化,同时又是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亦是过去的绵延千年的民间宗教文化。文圣拳是与大自然高度配合默契的心灵之作,具浩然正气、阳刚之美,巧夺天工,独具灵性,并赋予强大的生命力,让人感到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力震撼,还有一种灵魂一染纤尘,超脱世外,天人合一的空灵境界,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的永恒之美,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其艺术审美具有非常好的欣赏价值。弘扬文圣拳优秀文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对于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道德信仰水平,熔铸中华武学之魂。文圣拳体育之花长盛不衰,运动之火生生不息,我们要用心“浇灌”绽放文圣拳艺术之花,让文圣拳文化之花更加馥郁芬芳,谱写文圣拳华美的乐章。
四、文圣拳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圣拳群众性体育活运动有待创新和加强,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由于文圣拳历史上久蜇民间隐秘传承,多以家族传承方式,入门规矩要求甚高,重道德礼仪,观悟性品行,凡品行有瑕者皆不能入其门,就是弟子中也有门里门外之分,存在保守思想,导致其在习练人数上受到限制,再者由于历史上清政府对文圣拳的严厉禁止和残酷迫害,极大的限制了文圣拳弘扬与传播。文圣拳在山东济宁、汶上、梁山,嘉祥、郓城、巨野、微山、临清,江苏丰县、沛县,以及河北邢台、临西等地传承很广,深受古运河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有一定代表性、地域性特点,文化具包容性、多样性,多元性,普遍性,多在农村传播,方圆数百里,习练者数万,在其它地区习练人员相对较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文圣拳门人和爱好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文圣拳武学得到很大的发展,拓宽了发展的空间,文圣拳体育文化达到了崭新的高度,但在传承方式、方法上有待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守旧保守思想,缺乏开拓意识,导致参与活动的人员偏少,导致各地文圣拳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从目前开展活动的时间上看,大多数活动都集中在春节期间,从习练者的群体上看,农村群体人员巨多,其它人群相对较少。从代表性传承人情况看,多以家传为主,有的在家族中传承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少者亦有百多年的时间。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和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也使得在文化传承上也遇到了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目前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加强文圣拳的保护和拯救工作,促进文圣拳武学可持续发展,是文圣拳也是中华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提倡全民健身运动,走大众化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文圣拳武学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是推动文圣拳武学发展的重要传播方法,也是文圣拳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文圣拳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有待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居民多数时间都是从事生产活动,平时习练者外出务工者较多,比较缺乏体育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体育文化相对落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文化建设的根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势必形成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氛围,如何提炼并形成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体育文化,是群众性体育文化良性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提炼、提升和营造,促进文圣拳体育文化建设,将对文圣拳的弘扬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圣拳武学文化建设在近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从文圣拳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传承,拳学思想,拳法理论,要领特点,习练要求,实战技击,健身养生,修身养性、哲学思想,宗教关系,人生智慧,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文圣拳的精神,武学之魂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文圣拳武学理论体系,同时对文圣拳的天道、文道、武道、圣道、兵道、医道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武学文化研究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这对于文圣拳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促进文圣拳向前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今社会武术传播中,人们往往只注重武术表象表现形式,而且对武术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更是忽略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再者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武术发展举步维艰,所以,要加强中国武术文化的建设是其发展的一件大事。冷兵器时代结束以后,武术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这也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文圣拳武学研究加强了武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之有机的与武术内在文化价值相结合,为文圣拳体育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坚实的发展之路。
2014年11月15日,中华文圣拳在江苏沛县召开的“中华文圣拳宣传工作会议”,提高了文圣拳武学研究的积极性和紧迫性,为文圣拳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促进文圣拳群众性体育运动向前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各主要传承地文圣拳群众性体育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提高了群众习练文圣拳的积极性,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开展各项文圣拳文化交流活动,为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文圣拳武学宣传工作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文圣拳,进一步提高文圣拳的知名度,不断夯实文圣体育文化建设基础,为文圣拳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文圣拳群众体育运动缺乏组织和引导,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待加强。“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文圣拳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深挖民间潜力,以政府和群众的力量推动其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文圣拳在国家省市有关部分关心和支持下,武学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都取得很大的成就,2009年9月文圣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于文圣拳保护、弘扬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2年以来,文圣拳成立了全国性的武学研究领导组织机构“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各传承地也陆续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武学研究会,有的地方开设了武术场馆,为文圣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经过全体门人和爱好者共同努力,在文圣拳武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国内重大武术赛事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各项传播工作都取得到很大进步,促进了文圣拳武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蓬勃发展的文圣拳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了群众之间的体育沟通与交流,体育文化的横向和纵向交流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文圣拳体育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群众体育的组织者是弘扬体育运动的发起者、引领人,文圣拳发展虽然通过民间组织的积极推进,在发展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从而使文圣拳得到健康和全面发展。目前,各传承地体育文化发展水平有待于提高,武学文化研究仍需要加大力度,文化传承不同程度地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争取在不远时间内使文圣拳武学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对文圣拳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建议
(一)按照“政府主导,专业策划,市场动作,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强文圣拳文化圣地建设。以“强身健身,弘扬武学”为宗旨,树立“圣功传承,德行天下”的理念,各主要传承地要加强文圣拳文化“圣地”和“文圣拳武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夯实武学文化根基,增强文化底蕴,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构建文圣拳文化大格局,使之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山东嘉祥井庄、郓城二十里铺、汶上宋庄、梁山五里堡,以及江苏丰县魏堂、沛县李集等文圣拳重要传承地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有信心成为中国及至世界知名的文圣拳武学文化“圣地”。要加强文圣拳武术培训基地、场馆、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文圣拳文化纳入当地政府文化发展的规划,真正将文圣拳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向世人展示文圣拳武学文化的魅力。要以建设文圣拳文化“圣地”为龙头,形成良好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氛围,带动文圣拳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开展各项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以民间活动的方式来促进文圣拳的发展。每年要经常性的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让人们将习练文圣拳和中国武术形成一种时尚,培育良好的体育文化的环境和氛围,扎实推进文圣拳武学向前发展,让文圣拳民族体育之花开放的更加鲜艳。
(二)充分发挥文圣拳体育辅导员的作用,全面做好文圣拳推广工作。近年来,文圣拳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国际武术大师、世界著名武术家、国际武术文化传承人和武术文化带头人,并成为各地武术协会组织的骨干力量,着力培育了一大批文圣拳社会体育辅导员。目前,各地以文圣拳传承人为主,吸纳一些习练者和爱好者加入到文圣拳体育辅导员队伍中来,并不断壮大这支队伍,为文圣拳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各主要传承地相继成立了群众性的体育团体或协会,积极主动地开展文圣拳体育健身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与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的体育文化格局。要建立文圣拳赛事和推广完整运作方法与管理制度,在政府的支持下举行文圣拳国际邀请赛和其它赛事活动,推动文圣拳竞技比赛,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助推文圣拳群众体育运动更好、更高、更快地发展。要用最标准化的形式,最有效的方式,实施竞技体育化,促进文圣拳大众化发展、学校教育推广,以及活跃民间活动,推动文圣拳产业化发展,为文圣拳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发展之路。要逐步推动文圣拳武术段位制发展,促进文圣拳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正规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
(三)积极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圣拳“四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企业)”活动。鼓励各传承地习练者和爱好者,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县政府组织开展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进”活动,各地传承人和爱好者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定期和不定期下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企业教学和展示活动,让群众和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学习这门武林功夫,领略文圣拳的风采,同时也起到弘扬文圣拳武学的目的。要以“以点带面,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铺开”思路,倡导“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继承传统武术家传、师传方式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创新发展,克服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武术存在的瓶颈问题,深挖资源潜力,不断将文圣拳武学推向新的高度,真正将文圣拳的弘扬与发展作为一项事业发扬光大,逐步将文圣拳武学推向全国和世界,让世界人民也能享受到习练文圣拳实惠和益处。培养和鼓励更多的文圣拳门人从事专业武学道路,不断培养文圣拳武学带头人,促进文圣拳武学产业化道路。探索新形势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机制建设,实现文圣拳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文圣拳武学文化建设,提升文圣拳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是武术之根和理论基石,注重吸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文圣拳要与始祖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儒家文化相结合,提高文圣拳文化的深度和内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又饱含时代特征的,引领人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具有武学灵魂和精神的体育文化。鼓励文圣拳习练者积极提炼并提升文圣拳“体育文化”的精髓,真正将文圣拳当作一门文化和艺术弘扬和传承下去。 要不断通过文圣拳年会和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不断促进文圣拳武学上新台阶,达到各传承地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之目的。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健身意识,提高群众对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使之能自觉参与开展的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充分发挥武术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文圣拳运动价值和其运动过程中应有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及中国武术的儒道释人文理想,使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文化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圣拳武学文化全面发展。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孕育尚武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用文化、思想、信念和责任的力量,推动文圣拳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提升文圣拳的时代价值。要让文圣拳发展跟上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潮流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充足的能量, 让文圣拳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五)传播文圣拳文化当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潮流。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改变了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世界文明的更新变化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网络宣传具有其它交流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圣拳发展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大武学网络宣传工作力度,利用信息化手段保护、整合和利用文圣拳文化资源所拥有巨大的优势,弘扬崇武慕德精神,宣扬浩然正气,熔铸民族精神之魂,提升文圣拳武学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媒体的宣传作用,重视电视、报刊、报纸、多媒体等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将文圣拳武学发扬光大,让文圣拳从各主要传承地走向大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辉煌,走向未来!文圣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全体门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爱护,让这部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思想和精神的伟大武学——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之花文圣拳,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元2015年6月25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初十,壬午月壬申日,于津门。
(《中华武术杂志》第8期全文刊登)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共产党员,武术世家,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