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体育项目的 App 需要考虑什么?
刚好前几日给某媒体约稿的时候谈到了这个问题,就把自己在节目里写的内容挂在这里,希望有所帮助。
—————————————————我是内容分割线——————————————————
O2O,online to offline,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经常出现的一个理念,就是所谓的线上和线下的一种交互。那么之所以在今天咱们这档体育类的节目当中说起这么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因为近期的一些体育类的展会,你比如说像3月底的斯迈夫体育论坛,还有咱们5月份的体博会,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育类的互联网产品。在这个体育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之下,那些过去在互联网领域内打拼的弄潮儿也盯上了这么一个新兴的市场,然而这个体育类的O2O真的有那么强的市场前景和生存空间么?
放眼咱们今天的生活啊,咱们大家其实是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手机这样的移动手持终端设备来进行工作和生活,纷繁复杂的手机app应用那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体育类的app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呈现出的确实是一种爆棚式的增长,让人目不暇接。可据我观察啊这么多的app,实际上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首先第一种我们叫体育资讯类,体育资讯类的这种app大多数都是传统的网站,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面的产品体现,也有一些是在传统媒体当中有过行业经验的人转型而来的。你比如说像虎扑、像新浪体育、像懂球帝,这种app啊,它们在产品的形态上无一例外都很偏重于体育的资讯。将传统的这种体育新闻啊,赛事直播啊,各种深度报道啊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面,这个倒像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媒体产物,就像我们新华网络电视一样,也有自己的app产品,改变的其实只是以往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信息的实质制作和加工,是没有多大改变的。
第二类我管它叫做运动监测类,这个既有可穿戴的运动设备,也有手机app,是为了记录个人日常运动的这种数据而产生的。这一类产品,核心就是基于LBS系统和运动后台算法的一个运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你像什么检测运动的nike+啊然后咕咚的app啊,然后益动GPS啊,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运动手环,智能运动鞋等等,它的核心都是个人的运动信息收集。然后通过这些收集的信息,添加社交功能,让使用这些产品的人固定在一个线上的圈子或者是叫社区当中,再由线上的圈子,社团进行线下的整合的产品营销,还有就是体育赛事的活动推广。这其实就是大众健身领域的大数据的一个直接玩法。
还有第三类运动资源整合类,这一类的产品更像是一个什么外卖订餐团购买电影票软件的这个体育版,将现实生活中的你比如像球场啊,教练,运动装备整个构建在一个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一个场地的支付,教练陪练还有装备购买的这样一些服务。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互联网平台呢,解决运动场馆闲置的问题和教练资源匹配不均的这种矛盾。
随着这个科技的发展,产品以及传播渠道的这种多样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是如何将这三大类产品真正的做成他们应该有的样子,或者说是受众喜欢的模样那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了。移动互联网,从过去几年的平台到前几年的说渠道再到今年流行的一个词叫做生态圈,其实谈来谈去也都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还有使用方式的这么一种改变。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而传统企业价值最根本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产品和服务。在这一点上到了互联网时代也没有例外,有了好的产品,你就像小米手机这种白手起家的也能做得如火如荼,你想抢购也难啊。而产品不到家呢,你像微软这种巨无霸做出来的手机也一样没人买。具体到咱们国内的体育呢,无论是赛事资源,还是资讯的资源,或者说是场馆体育资源都远远达不到一个好产品的要求,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出来的东西,你用什么互联网思维来弄那都是很难有搞头的。
咱们先说说,体育资讯类的移动互联产品,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渠道和平台变化大过于内容变化的例子。你像赛事的转播、或者说是体育新闻其实还是那些,面对的受众也没有多大变化。一个体育解说员,他坐在电视台里的解说,和坐在互联网媒体直播间里解说,其实对于受众来说,也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当我们说到传统的媒体行业受到冲击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在节目制作、新闻资讯的采写上没有针对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进行开发。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让资讯其实是泛滥,在这种海量的资讯面前做出切口小而精,目标受众精准的内容那才是王道。你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全球的各种经典的高水平赛事通过互联网的媒体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其实是缺乏相应的高水平的节目制作人,还有解说的人员,这些人会使得这些赛事项目在中国很难受到推广。比较而言你像传统媒体在内容、人才、资本等方面都占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而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媒体呢则是占有渠道和平台的优势,不过这个新媒体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无论从内容还是制作都是走的一个简单粗暴的路线。就像一些互联网平台在解说球赛的时候,解说员经常连一些常识性的体育知识都不了解,怎么办呢只能靠耍宝卖萌来吸引点击率。短期内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自断命门。所以体育资讯类,它的核心是在于节目的制作水平,而不是在于渠道。
咱们再说说第二个,就是刚才我们说过的运动监测类的产品,可穿戴设备和运动数据分析那是被几个大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生产商炒作出来的,他们炒作出来之后,国内不少的体育运动产品生产厂家也想在其中分一杯羹。是个运动鞋就想要生产一个什么智能的跑鞋,是个器材厂就要生产这种智能的运动器材,都希望于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的发展。其实说起来这个鸡蛋灌饼跟这个体育运动产品还真有一点像,那就是这些东西的核心其实还是在你的产品上面。你鸡蛋灌饼做的跟牛皮纸一样都咬不动,你再互联网也没人买。运动产品同样它也是一个耗材,既然是耗材,它的核心在于它的耐用性和体验感。当你的跑鞋穿上一点也不舒服的时候,你给它添加再多的移动互联技术的卖点其实都是在东施效颦。你先要人觉得你的鞋穿上跑步舒服愿意买了,才需要加入信息搜集和运动算法这种锦上添花的东西。很多中国体育用品生产商在第一步都没有做好,现在就想过来做第二步。你像李宁当年在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多火啊,后来但是经过那一段火爆时期之后,他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觉得自身已经可以和阿迪耐克平起平坐,但是其实在顶尖市场上没有很好的竞争力,但是在中低端市场又放不下身段,最后就造成了在2012年22%的门店被关闭利润下降24%这样一个大衰退。在现在的这个节点,很多国内体育用品厂商也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就是要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性能这才是最重要的,过于纠结那些理念的“花活儿”,反而既得不到效果,又丢了传统市场。
最后咱们来说说这个体育资源整合类的产品,这个被不少人觉得是体育场馆的福音。其实我在之前的节目里也说过,这是一个不错的卖点,体育场馆里的大众点评嘛。但其实我们回想一下从第一类第二类这种软件app相比,我们这一类的产品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家能够做的出来,为什么呢?原因还是很简单就是因为产品不到位,现在国内的体育场馆实在是太少了,有地方打球踢球就不错了,你还想像找饭馆那样挑三捡四的?没戏。就拿北京来说吧,据说北京老百姓能踢球的正规足球场只有80多个,大家知道大伦敦地区有多少个公共足球场吗?有3000多个。差了几十倍啊。那大家知道北京有多少家餐馆吗?就光大众点评上收录的北京的餐馆就有将近6万家。所以我们有这么多的餐饮类的点评订餐团购软件,而体育类的却几乎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原因显而易见,现在的体育场馆那都是十分稀缺的资源。解决你打球订场地的问题,不是依靠互联网思维,而是要靠盖更多的场馆和场地。
综上所述,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下的体育浪潮,更多的其实还是一种吸引投资人的噱头而已,在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说像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用品的生产制造,体育节目的制作还没有夯实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地强调互联网思维,对于整个市场的健康成长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就像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说的一样,他说其实互联网虽然促进了信息的生产、交流、获取和共享,但是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即使在互联网时代,鸡蛋灌饼还是鸡蛋灌饼,新闻内容还是新闻内容,体育还是体育。
——————————————————分割线——————————————————————
以上就是一个从业者的个人经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