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比赛为什么不喷垃圾话?
先放结论:这与乒乓球这项运动的调性有关,是这项运动与运动员双向选择的结果,且市场也不需要乒乓球运动员靠互喷的方式营造气氛。
一.乒乓球运动的调性及其与运动员的双向选择
乒乓球一直被称作是绅士的运动,它的大前提是和平,讲究的是智慧。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在没有暴力前提下的精彩博弈。
而运动员的表现通常与其从事的运动本身调性相一致。
一方面,运动员们在从小练球时就会被教练教导一系列球场礼仪,比如不要恶意干扰对手,不要说脏话,要尊重对手,等等。不遵守这些规范的孩子,教练天天训,伙伴不愿意陪,自然水平增长慢,时间久了也会对这项运动失去兴趣,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了。
这属于是运动对运动员的规训。
另一方面,选择乒乓球这项运动的人,大多也不是爱好暴力、攻击性外露的人。因为这项运动本身就不是一个很能直接释放攻击性的运动。
乒乓球最大的攻击性也不外乎于拿着球拍狠狠地拍一下轻薄的球(扣杀高球的时候),而且还是朝着对方台面上砸…
这对于真正想要释放攻击性的人来说,未免也太过温柔了。真正的攻击性运动不说是拿拍子打人,至少是拿个更有分量的球直接朝人砸吧…
因此,攻击性比较外显的人是很难喜欢这项运动的。相比乒羽这种小球,他们更喜欢那种能够有实实在在身体对抗,类似于篮球、搏击这类运动。
(别跟我说乒乓球也很暴力,乒乓球的暴力是“能把球能拉得又转又快”的代名词,是某个球“牛逼到不讲理”的近义词。这确实也是需要很强的身体素质,但是不打球的人基本是看不出来的这种球究竟多不容易的。况且单论伤害性的话,乒乓球最强大的爆冲带来的恐惧与疼痛都远不及拳台上一个女选手冲着你脸上打来的一个拳头)。
这是运动员对运动的选择。
二.市场并不需要乒乓球运动员靠喷垃圾话营造气氛
市场(观众)对选手表现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
乒乓球比赛中,观众想看到的是优雅、体面之下的博弈,基本没有人想看的是接近本性的野蛮、仇恨、攻击性。因此,乒乓球运动员无需使用这种方式增加热度。
大多数普通观众看球时首先看的是弧线和轨迹(球拐不拐弯),然后看的是回合数多不多,球速快不快,最后看角度大不大,(角度如果大)运动员能不能跑得快够到……偶尔再看有没有擦网擦边。这基本上就是他们判断一场乒乓球比赛精不精彩的所有标准了。
不光如此,大多数不懂球的观众压根无法从乒乓球比赛中体会到乒乓球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更不可能将乒乓球与力量联系在一起。
在他们看来,这么轻一个球,打过去还不容易吗?
这可能不怪观众,因为她们压根看不到球的旋转,压根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乒乓球。甚至连我自己,作为十年资深爱好者,在很久不看球不打球之后再看都会觉得完全看不出一点“暴力”,有点没劲。只有自己上手打一段时间才知道。
而只有当观众看一项运动的目的是希望看到攻击性时,“垃圾话”这种攻击行为才会受到欢迎,而选手也会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假戏真做地进行更多的垃圾话炒作。
举个例子,UFC是综合格斗最高殿堂,是最接近无规则街头实战的暴力比赛。每场比赛下来选手脸上被打肿打开口基本上是家常便饭,八角笼内的血迹也经常是一摊一摊。
这项运动就很需要垃圾话。选手不仅仅赛场上可能会竖中指挑衅,在赛前还会专门有垃圾话环节,专门让选手对喷,甚至在赛前两三个月两位选手就开始在媒体和网络上互喷垃圾话炒作话题。
在这项运动里,垃圾话喷得好的还会特别受到观众欢迎。
图为UFC垃圾话大师,身价最高的男人“嘴炮”康纳。因为看这种攻击性的运动观众需要被调动情绪,需要对立的剧情,这样看起来才过瘾,而且两个人对决也才更有理由。
相比于两个对人友善和和气气的好好先生在为了赚钱谋生而打架,想必观众们还是更想看到两个有素有仇恨的恶霸壮汉互殴吧。
因此,即使两个运动员以前完全没说过话,即使赛后他们都会抱在一起快要亲到对方一样,赛前他们也还是会找些理由来喷垃圾话攻击对方。
因为这样才能卖得了票。
UFC轻量级经典之战盖基VS钱德勒赛后的惺惺相惜。而乒乓球没有那么高的市场化水平,当前的乒乓球也完全不需要这样的剧情。
它不需要仇恨,甚至也完全不需要太过兴奋。乒乓球是绅士的运动,运动员需要的是一个冷静智慧的大脑。
就像刘国梁说的,兴奋剂对于乒乓球这项运动可能还有负面的作用。
因此,没有理由让运动员去通过脏话这种方式来营造某种气氛。像中二的东京电视台宣传的“帝国的绝凶虎”、“xx年没有打破的宿命”那样,就已经很够劲了。垃圾话在这项运动里显得很低级。
因此乒乓球运动员自然也不会这样去做。
因此,你不光极少能看到乒乓球运动员说脏话,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因为自己的擦网擦边运气球频繁道歉。
甚至有时候没有擦网擦边也会莫名给对手道歉,实在成谜。
大概,这就是绅士吧。
我是小卢,一个会打乒乓球的心理学研究生。关注我,解锁更多运动与心理学干货!
往期乒乓球相关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