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值得被吹捧一波
在“双减”政策的强大压力下,行业老大新东方也扛不住了。根据官方消息,新东方将在11月份全面停止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要知道,中小学课后辅导,在2021年财报中,占了超过80%的收入。如今教育改革的一刀切,相当于把它的主营业务给切断了。就好像一刀砍在大动脉上,想要起死回生几乎不可能了,血厚的可以多撑几下,血薄的当场毙命。但不管血条的厚薄,这背后有两个要命的环节都无法避免——学生和员工。
1
新东方作为行业老大,它的负担更重,到今年年底将要裁员4万人。大家最关心的是,新东方能不能把学生的钱退出来;员工工资能否按时发放。毕竟现在这个市场,已经风声鹤唳了。华尔街英语就是个挺好的例子。鼓动学员“消费贷”买课,拖欠员工工资,8月份破产以后,拖欠员工工资,拖欠学员学费,单成人英语培训就欠下了12亿的学费。最近的暴雷的树童英语也一样,机构用了几近传销的方式发展,最后融资盘玩不下去了,留下员工和学生一屁股烂债。所以大家对新东方有同样的顾虑,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大家担心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新东方依然还是在按部就班的给学员退费,老师的工资也没有拖欠。这完全得益于俞敏洪在多年前的一个决定。他说,新东方的账上永远存有一大笔备用现金,无论新东方发生任何问题,都能保证第一时间支付所有职工的工资、退还所有学员的费用。
非典的时候,新东方经历过一次,这次的“双减”则是第二次,恐怕也不会有第三次了。讲真,这一点上我很佩服俞敏洪,发自内心的那种。
2
环顾整个商业环境,你会发现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无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玩到最后一定在玩金融。房地产,教培,养老,餐饮……每个行业搞到最后,都成为了钱生钱的游戏,很少有人不忘初心,为了做实业而做实业。就拿教培为例,机构收了学员的钱,理论上说,这些钱最大的去处应该是员工工资,房租,以及学杂费,剩下的则是股东的利润。但这种发展模式是非常朴素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太慢了,无法形成规模,为了加快速度,商业模式就升级到2.0版本。股东的利润短期内并没有变现的需求,为什么不去发展分店呢?于是股东们拿着全部的利润开了分店,再吸收一点学员,扩大经营规模。这种模式虽然看起来正确,但已经开始显现风险了,它没有把应急资金考虑进去,碰到突如其来的风险,抵抗力为0。但遗憾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风险,人们还是觉得太慢,所以他们会借助外力,比如向银行贷款,或者机构融资。这就是我们一直听到的A轮,B轮之类,听上去非常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拼命加杠杆,最后通过上市让股民接盘。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机构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它们会跟你签对赌协议,会要求你在固定时间内发展到某种规模,所以从表面上看公司好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实际上抗风险能力反而越来越弱。这时候,教育已经彻底变味了,从一个实业进化成一个金融产品,而这个实业的本质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它已经变成一个壳子,或者说一个用来击鼓传花的故事。只要这个故事有投资人买单,就一直可以讲下去。不过以上套路虽然风险很大,但终究还是合法的,有些就干脆玩脱了,彻底变成了非法集资,甚至传销。比如那个暴雷的树童英语,就是一个挺极端的例子。只要家长缴纳7万块钱,约定培训3年以后,返还80%的学费,并且还可以参与学校的分红。这种一看就是不可持续的套路,偏偏还有很多人入坑,最后损失的都是自己的钱。现在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模式,基本都是这种高负债高周转的模式。别去鄙视那些房地产商,大家都是一丘之貉,真的碰到系统性风险,立马嗝屁。
3
如今系统性风险来了,那些教培机构是成片地倒闭。说到底,它们都是在玩金融,不是做教育。因为玩金融来钱太快了,快感好像吸毒,让人无法自拔。相反,新东方却在账目上放了足够的备用金,最后却可以善始善终。讲真,这种不忘初心的企业实在太少了,因为这些闲置在账上的钱,大大减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在这个“抢钱”的社会,慢慢发展既意味着淘汰,当大家都急功近利地搞钱,俞敏洪的风险意识就更显珍贵。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居然还可以做到知行合一,这简直比有强大的风险意识更难。我终于可以理解为何俞敏洪出身寒门,高考失利后依然考入北大,经历了创业之苦,众叛亲离后,依然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大佬之所以是大佬,并不是因为借着时代的红利一波起飞,而是他终将成功,时代的红利只是助他一臂之力。现在教培行业可能已经落下帷幕,新东方也在寻找新的出路。听说俞敏洪决定转型给农产品带货。这个方向,我个人并不太看好,因为农产品的产品利润实在太小,如果要把利润做大,就要涉及到规模化生产以及土地兼并,这会牵扯到农民和土地的敏感问题,并不是一家公司可以搞得定的。不过我的个人想法和大佬之间应该有着巨大的鸿沟。无论这个方向是短期过度,还是长期投资,相信俞敏洪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策略。我很期待他的华丽转身,带领新东方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