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还得靠科技—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七期)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2.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3.全国首单蓝碳拍出每吨106元的高价,海洋碳汇正在影响全球
4.西气东输输出气量累计突破8000亿立方米,途经城市400座,服务人口近5亿
5.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正式开工建设
6.科技赋能园区减碳 华电综合能源系统提升能效10%-30%
7.马斯克发布10万亿美元“宏图计划”,力推全球完全可再生能源之路
8.电动汽车廉价电池研发今年掀高潮,钠离子或锂硫电池被看好
>>>专题碳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还得靠科技
1.杜祥琬院士: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2.能源基金会邹骥:中国风光产业将会有超乎今天想象的发展
3.贺克斌院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全球碳中和的关注焦点
4.江亿院士:电力调度可利用建筑、充电桩、电动车等柔性用电资源
5.姜培学院士:中国减排问题实质是煤基高碳能源利用问题
正文
一、政策速递
1.《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零碳解读:当前,数字化和低碳化是经济社会最底层的发展逻辑,以数字为手段的低碳力量已经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符号。因此,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要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同样,数字化建设要坚持绿色价值取向。
2.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国新办于2023年3月1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对我国来说,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今年将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二是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三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四是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
零碳解读:传统产业是我们现代产业体系的基底。抓好这些重点产业,对于推动整个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从制造、能效、用能、产业等方面综合发力,系统解决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3.全国首单蓝碳拍出每吨106元的高价,海洋碳汇正在影响全球
2月28日,浙江宁波象山县黄避岙乡西沪港渔业一年的碳汇量约2340.1吨,被浙江易锻精密有限公司以每吨106元的价格竞得。这意味着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完成。这次蓝碳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认证的,并且可以在全球进行交易。目前,我国东部沿海上升流区,藻类现存量大、初级生产力高,已经形成近岸高碳汇区。
零碳解读:蓝碳,是相对于森林“绿碳”而言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全过程和机制。此次拍卖的成功对日后实现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修复建设双赢打下坚实基础。
4.西气东输输出气量累计突破8000亿立方米,途经城市400座,服务人口近5亿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截至2月22日,西气东输输出气量累计突破8000亿立方米,途经城市400座,服务人口近5亿。2002年7月,西气东输工程试验段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一线、二线、三线工程,并于2022年9月28日,启动四线工程建设。截至目前,西气东输总里程已超2万公里。
零碳解读:“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于把西部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改变管道沿线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其作用更加重要。
5.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正式开工建设
2月22日,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我国首个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该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总建筑面积9.57万平方米,达产后可年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万吨、负极材料1.2万吨,实现总营收20亿元以上。
零碳解读: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钠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的产业化,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钠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钠离子电池在元素储量上有非常大的资源优势,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内阻比锂电池高,所以其在短路的情况下瞬时发热量少,温升较低,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6.科技赋能园区减碳 华电综合能源系统提升能效10%-30%
2月23日,由华北电力大学牵头,多家单位参与的“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简称“综合能源系统”项目)顺利通过由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线下验收。在不增加原有新能源投入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算法、系统管理达到节能降碳的目的。
零碳解读:多能互补、协调优化是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内涵。多能互补是指多种能源子系统之间互补协调,协调优化是指实现多种能源子系统在能源生产、运输、转化和综合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两高三低”目标,即系统综合能效的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提高、用户用能成本的降低、系统碳排放的降低和系统其他污染物排放的降低。
7.马斯克发布10万亿美元“宏图计划”,力推全球完全可再生能源之路
美国当地时间3月1日下午,特斯拉的投资者日活动在得州奥斯汀的超级工厂举行。马斯克在当天的演讲中表示,特斯拉未来将实现储能规模达到240TWH(太瓦时),可再生电力达到规模30TWH,在制造方面投资10万亿美元。马斯克将这个宏图计划理解为通往“地球如何走向完全可再生能源”之路。
零碳解读: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张中祥表示,该计划技术细节可以讨论,但对全球迈向完全可持续之路,还是有方向性意义的。风能太阳能可以不受地理自然条件限制全方位全天候地使用,这就需要借助于储能的发展。所以,储能是进一步发展和使用风能太阳能的关键。
8.电动汽车廉价电池研发今年掀高潮,钠离子或锂硫电池被看好
据路透社近日报道,各国初创企业正竞相利用两种丰富且廉价的材料钠和硫,来研制能缓解迫在眉睫的供应瓶颈并催生大众市场电动汽车的新材料。2023年左右,在电化学领域可能出现潜在突破。报道说,如今的电动汽车所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主要由锂、钴、锰和高品位镍制成,而这些材料的价格已经飙升。2025年后到来的电动汽车可能转而使用比如今锂离子电池便宜三分之二的钠离子或锂硫电池。(参考消息)
零碳解读:LG化学公司前高管、咨询师普拉巴卡尔·帕蒂尔说:“钠离子绝对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对中国、印度、非洲和南美等对成本敏感的市场中的固定储电设备和低端汽车而言。”目前,中国一些企业的钠离子电池已经取得技术突破,并且开始大规模生产。
二、专题碳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还得靠科技
2月28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举办以“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展望”为主题的第六期碳中和技术论坛。
1.杜祥琬院士: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预留的时间短,必须依靠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碳中和。
杜祥琬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临着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挑战,必须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来支撑碳中和,例如构建现代能源技术体系、工业数字化技术、建立低碳技术标准体系等。
“通过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可以如期实现碳中和。”杜祥琬在发言中提出,碳达峰这一步各个行业和不同地区要遵循梯次有序原则,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排放不再增长,排放处于平台期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要尽早达峰,钢铁、水泥等行业应该率先达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碳、脱碳、碳移除。
2.能源基金会邹骥:中国风光产业将会有超乎今天想象的发展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会上发言提出,能源转型先立后破,转型时期需综合考虑三个周期——现有能源资产的存量寿命周期、技术迭代周期以及投资周期或者说经济周期。
邹骥表示,当前中国煤电机组平均机龄为13年,其经济寿命约30年,也意味着要在剩下的17年中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同时推动其转型、改造,将煤电机组的主要用途转向保供、调峰。未来随着非化石能源技术日益稳定,装机和发电越来越多,非化石能源要“立”起来。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风光产业将会有巨大的、超出我们今天想象力的发展。”邹骥在发言中提出,非化石能源领域的主力风电与光伏过去二十年间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分别下降约40%、80%,技术自身发展规模会带来成本下降,性能与可靠性的提高。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间,我国风光每年新增装机均超过1亿千瓦,按此趋势计算,我国风光装机前景广阔。
邹骥表示,如今实践已证明将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三重战略目标融合起来是完全具有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分清立与破,付诸实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贺克斌院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全球碳中和的关注焦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发言表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全球碳中和的关注焦点。
贺克斌表示,中国实现碳中和面临“三高一短”的挑战,即高碳的能源结构、高碳的产业结构、工业化与城镇化仍在中高速进程中,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短。不过目前全球经济高度依赖的化石能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与化石资源相比,风光资源在全球分布相对更均匀,未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比例逐渐上升过程中,谁的新能源技术领先,谁就抢得发展的先机,即经济发展走向技术依赖型。
据贺克斌介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全球碳中和的关注点之一,低碳能源技术创新正在从供应转向终端和使能技术。我国零碳电力能源技术整体成熟度较高,特别是输配电技术国际领先,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但国内外整体成熟度均偏低。
就未来的研究展望,贺克斌提出,光伏发电与终端用能“电气化”耦合可促进深度减污降碳,促进光伏消纳。随着太阳能光伏成本的下降,在具有良好资源条件的地点建造制氢电解槽可以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氢气供应方案,光伏的成本优势为氢基化工材料的绿色生产提供机遇。数智技术减碳作用显著,将为双碳进程提供赋能。
4.江亿院士:电力调度可利用建筑、充电桩、电动车等柔性用电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发言表示,应充分调动建筑、充电桩、电动车等柔性用电资源,实现电力调度。
江亿表示,未来实现零碳下风电、光电在电源总容量中的占比将升至83%,届时由风光作为主力电源将为整体电网的性质带来巨大变化,零碳电力供给与用电需求的季节差以及大比例风光电导致日内逐时的供需差将成为电力系统必须应对的问题。
季节性电力供需差之外,如何解决一天内的电力调度?江亿表示,除了抽水蓄能、空气压缩储能、化学储能等集中的电力调蓄能力,可通过用电终端的柔性用电资源——如建筑、充电桩、电动车实现电力调蓄,应充分利用未来私家电动车的储能资源,建筑本体以及建筑内的储电、电气设备等也具有大量的电力可调蓄资源。他提出,充电桩接入到邻近建筑的配电网中,利用建筑用电的低谷期为车辆充电,在建筑用电高峰而电网供电不足时为建筑供电等方式,可以对这些柔性用电资源进行接入和调度。
江亿表示,电力系统将面临重大变化,从集中电源向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电源转变,从源(电源)随荷(负荷)变转变为荷与源协调,甚至荷随源变,电网的调控保障将从完全依靠电源侧的调节转变为电源和终端共同承担,集中和分布的储能设施将成为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他提出,运行调节措施的变化要求设计制定新的政策机制。
5.姜培学院士:中国减排问题实质是煤基高碳能源利用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发言表示,到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预计将封存5亿至10亿吨规模二氧化碳,CCUS技术是双碳目标的托底性技术,将是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
姜培学表示,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能源利用、工业过程等排放源或空气中捕集分离,通过罐车、管道、船舶等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手段。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为基础能源的现实短期难改变,燃煤电厂排放占38%模式最大的固定排放源,中国减排问题实质是煤基高碳能源利用问题,在此背景下,CCUS在碳中和技术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双碳目标的托底性技术。
据姜培学介绍,目前CCUS已被纳入宏观战略与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首次提出“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项目示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提出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各部委、各地方都在出台一系列的规划与政策,投融资支持也为技术发展注入新动力。
虽然有所进展,姜培学也提出,我国CCUS未来发展尚须研究几大重点问题,一是面临资源与需求的空间差异问题需要加强空间资源匹配研究。二是碳中和技术系统不断演进,需要加强与新型能源系统和应用端的耦合集成研究。三是需要开展面向未来CCUS体系的全链条技术经济分析。
(以上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王进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