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破除“四唯”是职改的“拐点”
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2月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江苏:进一步破除职称评价中“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不良倾向》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证明自己技术水准的尺度,相当于公务员的职级,与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休戚相关。一直以来,职称评审的标准常常以论文、学历、资历、奖项、英语及计算机考试等量化。很多常年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因为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熬到退休依然是初级职称。
对职称评价标准的责难从未停止。很少有人提出更好的标准。江苏算是开了先河。“职称品德首位评价机制”让人眼前一亮。对此标准在贯彻执行中,是否也会遇到老问题暂且不论。就凭纠正旧标准“四唯”倾向的弊端,用更加多元的指标来评判就值得点赞。
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了论文、学历、资历和奖项在职称评价中的作用。而是说,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论文、学历、资历、奖项作为否定、排斥、碾压一切的“法宝”。如果想当然地认为,论文、学历、资历和奖项在职称的评定中不起任何作用,那就是矫枉过正了。
之所以,江苏省职称评价体系的转变引起了如此众多的点赞,是因为,在实践中,论文、学历、资历和奖项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水分,存在着背离论文、学历、资历和奖项本质的操纵和交易。发表的论文要看期刊的档次,获得的学历要看学校的品牌,证明资历要看工作的年限,认定奖项要看奖项的级别。而这些,越来越与利益交换、资源互惠、权力寻租等互利共生。除此以外,论文、学历、资历、奖项这些硬指标,也存在着“一劳永逸”的风险,一旦获得了上述“硬货”,就居功自傲,裹步不前、躺平等老。
职称评价,既要看到过去的成就,也不能忽视敬业的过程,既要尊重过去的硬指标,也要敢于对硬指标提出合理的质疑,用新的评价角度和内容去优化和超越。
德才兼备一直是人才评价的普世标准。但是道德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并未作为职称评审的“一票否决”因素,常常是作为职称评审的“加分选项”和补充。“四唯”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评价的道德空心化和形式化。
实践证明,职称的评价机制在“硬化”的同时,也应该适度地“软化”。包括但不限于道德的新内容,不应该仅仅作为“辅料”,也应该成为科学评价职称的“主料”。
职称是“称职”的要素之一。因此,对人才评价的机制就应该跳出窠臼,把“职称”作为“称职”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一个称职的人、敬业的人、优秀的人,也许他无论文、无学历、无资历、无奖项。这样的“四无”人员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出了比“四有”人员更大的成就,为社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对这样的人,也应该给予科学的评价和肯定,“不拘一格评人才”。
江苏职称评审的“四唯”破除,也许在技术层面还有商榷空间,但是,把职称的评价回归到对人贡献和价值的多元轨道上来,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自我的社会存在有更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