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考中秀才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
咱们看电视剧,经常能够听到“秀才”这两个字,也都知道“秀才”是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种,根据电视剧以及各种历史书来看,能够考上“秀才”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属于万里挑一的人才。在现代,对于知识分子的划分更加严格明确,比如学历就分成了学士、硕士以及博士。
那么同为知识分子,在古代的“秀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什么学历呢?硕士还是博士?
在开始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秀才到底属于什么水平的知识分子,“秀才”二字最早源于南北朝,属于举荐于民间的人才,并不需要经过考试,后来隋代“秀才”演变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考试科目,考试难度非常高,整个隋代能够考中秀才的人也不过10人。后来唐代科举制大兴并经过改革,在唐朝初年“秀才”这个考试科目成为科举的最高科目,在唐初的三十多年里,只有一、二人考中了秀才,所以在此时的“秀才”,含金量是非常之高的,比现在的国家部委公务员、博士后等都要更珍贵。
再往后科举制度进一步改革,到了明代时,为了笼络全天下的人才,规定普通百姓想要进入仕途走上知识分子的道路,必须经过乡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乡试的,想要参加乡试,必须先以“童生”的身份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通过了这三个考试之后,你才算成为一名正式的“秀才”。另外“童生”并不限制年龄,所以即使你白发苍苍,儿孙满堂,倘若还没有通过以上这三个考试,也叫做“童生”。
经过了以上这样的层层选拔,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秀才”的其实并不多,中了“秀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事,在民间有着诸多的特权,比如不用服徭役、见知县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随意对其用刑等等,普通百姓有事情想要和知县等官员反映,也要经由秀才这个纽带。
如果“秀才”想要继续考取功名,就要参加乡试、礼部会试以及殿试,通过了乡试的人,被称为“举人”,一提到举人,大家一定都能想到《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举人的身份比秀才更高一层,不仅享有诸多的特权,还可以担任地方性的官员,因此我们提到秀才总是会有“穷酸”“落魄”的字眼,提到举人,大多会加一声毕恭毕敬的“老爷”,因为秀才不能做官,而举人是可以做官的,这个区别就是天壤之别。
在现代想要考上博士,先要经过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这几个流程,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还是没有难度的,到了中考就会刷下一大批的学生,最后能够走到博士这一学历的人也算是万里挑一了。
那么回到秀才和现代学历的比较上,从知识水平上进行比较显然不合理,因为即便是现在的初中生,其学习的知识也能完全碾压古代的秀才,那么我们就从考取难度上看一看,能够考上秀才的人,在现代约等于什么学历。
我们说到经过了县试、府试、院试的人才能成为秀才,属于全国性的选拔,一级一级就约等于现在的高考、考研与考博,但实际上我们从录取比例上来看,考中秀才的难度无疑是远远大于考博的,在古代一般是举全族之力来供读一个秀才,并且只要考上了秀才,就会被写入当地的县志,留名一方。
因此,综合来看,在古代考上秀才,是约等于现在的博士学历的,前者能够享有地方上给予的诸多特权,而在现代博士也能够享有人才引进等诸多优惠政策,所以说,学历越高,在社会上就越能稳定的立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属,如有违反,请联系本账号删除处理。
大家觉得20年国考铁路公安遭遇滑铁卢还有什么原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