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康复者血浆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韦同情用药结果发布,打字多了会“读不好书”
哈佛团队Science发文:美高校或将在家隔离上网课到2022年
本周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认为美国可能需要长久地坚持隔离措施直到2022年,期间人们将必须呆在家中用餐、上课。这一说法直接与白宫官方鼓吹的研究相矛盾,白宫此前支持的研究预测疫情大流行可能在今年夏天停止。
SARS-CoV-2转录组与RNA修饰图谱
2020年4月9日,来自首尔大学/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 (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RNA研究中心Narry Kim和Hyeshik Chang团队在Cell杂志上以“pre-proof”形式在线发表了关于SARS-CoV-2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文章报道了SARS-CoV-2病毒的转录组及RNA修饰,为研究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为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方向。
一剂康复者血浆可迅速清除新冠病毒!上海瑞金医院等发表10例重症患者疗效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被视为有潜力的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抢救疗法之一,中国卫健委和美国FDA都已允许在危重症患者中采用这一疗法,但其潜在临床益处和风险仍有待验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新发表了中国团队对10例重症患者接受血浆疗法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症状改善和病毒清除速度都有所加快,并且支持了血浆疗法的安全性,其中1例危重患者第2天就出现多项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巧妙设置了一个对照组,从而更能说明血浆疗法的效果。
新冠病毒能在外科口罩上停留7天?港大团队评估病毒稳定性
《柳叶刀-微生物》最新发表一篇来自香港大学团队的实验结果,为新冠病毒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消毒剂的作用增添了证据。这项研究同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支持。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在4℃时非常稳定,在14天里浓度仅降低了0.7 log TCID50。但病毒对热敏感,将温度提高到70℃后,5分钟就能将病毒灭活。
《细胞》发现,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产物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
今日,《细胞》杂志上线一篇最新研究论文详细分析了新冠病毒的RNA。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RNA生物学专家、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的金娜蕊(KIM V. Narry)教授。研究人员发现,由于RNA分子会发生融合、缺失、移码等事件,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产物实际上要更多,存在数十个未知的亚基因组RNA。研究人员还在病毒RNA上发现了多种过去未知的化学修饰。
NEJM:瑞德西韦同情用药结果发布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了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公司开发的在研抗病毒疗法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同情用药(compassionate use)情况下治疗重症新冠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53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严重和危重COVID-19患者中,瑞德西韦给68%的患者带来症状缓解。尤其是在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中,瑞德西韦的治疗将死亡率控制在18%。
Nature Medicine: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数日就已具有高传染性
4 月 15 日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 COVID-19 患者可能在症状发作之前就已经具有高传染性。研究团队估计传染性在症状出现之前的 2.3 天开始产生,并在疾病最初征兆出现之前的 0.7 天达到顶峰;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传播链中 44% 的二代病例就已经被感染。
科学家通过模型估算新冠病毒传播时间点
中国香港大学世卫传染病流行病学及控制合作中心刘浩然及同事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94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排出时间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现初始症状的两三天前便开始排出或分泌新冠病毒。相关论文4月15日发表于《自然—医学》。
JAMA综述:治疗新冠病毒,近10款老药新用和3种辅助疗法的最新证据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新发表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团队的综述,总结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和潜在治疗靶点,以及氯喹、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主要在研药物和临床现有支持性治疗的最新证据。综述认为,目前最有前景的在研疗法是瑞德西韦,但仍有待随机试验的检验。辅助治疗中,抗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药物,以及康复者血浆疗法的作用值得关注,但不推荐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柯昌文等团队首次揭示中国广东省SARS-CoV-2基因流行病学
2020年4月16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及牛津大学Oliver G Pybus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了宏基因组测序和平铺扩增子方法,从广东受感染的个体中产生了53个基因组。
深圳三院发布新冠患者肝功能特征分析,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患者肝损伤风险升高
近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陈军、蔡庆贤团队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琳等合作,在肝病学顶级期刊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8.964)杂志发表题为: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Tests in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新冠病人肝功能特征分析,发现那些使用了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患者有更高的肝脏损伤风险,该研究为全球不断蔓延的新冠疫情提供中国经验和临床数据支持。
林承棋/罗卓娟课题组揭示转录起始复合物的相分离
4月1日,来自东南大学“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林承棋和罗卓娟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rapi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阐明了有关基因转录延伸复合体形成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成果。
种康/杨运桂合作团队发现水稻高温适应性调控新机制
2020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种康院士团队和北京基因组所研究杨运桂研究员团队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发表了题为OsNSUN2-Mediated 5-Methylcytidine mRNA Modification Enhances Rice Adaptation to High Temperatur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甲基转移酶OsNSUN2介导mRNA的m5C修饰,调控水稻的高温适应性。
黄金艳/陈军合作利用生物和统计协变量提高数据分析统计效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黄金艳研究员与梅奥医学中心陈军研究员合作,使用模拟和真实的EWAS数据集,使用数据集对应的协变量,评估了五种FDR控制方法的性能,该成果于4月7日发表于Genome Biology,题为:Leveraging biological and statistical covariates improves the detection power in epigenome-wide association testing。
中国学者提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策略 促各国控温增加净收益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一期发表中国学者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论文称,如果世界各国无法完成其当前的国家自主减排目标(NDC),那么到2100年,相比于实现气温上升控制在2度(摄氏度,下同)或1.5度的目标,全球总损失可能约150万亿至792万亿美元。论文还提出能够获取更大收益的全球合作减排策略,有望带来约127万亿至61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假蜜腺如何“迷惑”传粉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宏智研究组发现毛茛科黑种草属植物是研究假蜜腺形成和演化的理想体系。近日,该团队以大马士革黑种草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了花瓣上假蜜腺的形态学本质、光学属性、发育过程、分子机制和生态学功能。该研究成果于4月1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中科院项目等的资助。
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构高度复杂手性粒子
近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密歇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和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等多家单位科研人员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他们基于金-半胱氨酸材料,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复杂结构的手性粒子,并揭示了复杂结构的形成机理。
科学家绘制高精度中国国家尺度湿地遥感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团队与合作者共同研发了集成面向对象方法与多层次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应用1436景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国国家尺度湿地分布信息提取,分类精度高达95%。这将为我国的湿地生态保护与精细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为湿地生态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摄影测量与遥感》杂志。
打字多了会“读不好书”
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谭力海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罗劲教授团队4月3日发表于《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大量使用拼音输入会影响儿童阅读相关的神经发育。研究人员对9至11岁的儿童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以探究拼音输入对他们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使用拼音输入较少的儿童,使用频繁的受试者在阅读任务中左额中回、左额下回和右梭状回区域的皮层激活模式较弱。另外,频繁打字的儿童左额中部区域灰质容量相对更小,而该区域对汉字阅读至关重要。
“旁观”放疗的肿瘤细胞也会被杀灭,华科同济医学院新研究首次揭秘原理,恶性肿瘤有救了?
2020年3月26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杨坤禹/金红林教授课题组原创性研究成果:“Irradiated 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mediate tumor eradication via cell killing and immune reprogramming”。该研究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放疗旁观者效应之谜。该研究首次发现,经辐照的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微颗粒(irradiated tumor cell–released microparticles,RT-MPs),是介导RIBE的主要成分,可通过导致铁死亡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重大进展,浙江大学杨波/何俏军/马胜林发现烟酸可逆转索拉非尼诱导的手足皮肤反应,造福肿瘤患者
2020年4月15日,浙江大学杨波,何俏军及马胜林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s-HBEGF/SIRT1 circuit-dictated crosstalk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keratinocytes mediates sorafenib-induced hand–foot skin reaction that can be reversed by nicotinami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是索拉非尼诱导的HFSR的主要细胞靶标,其中可溶性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s-HBEGF)介导了血管内皮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串扰。
巴斯德所肖晖发现cGAMP跨细胞激活STING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晖课题组在 Cell 子刊 Immunity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fer of cGAMP into Bystander Cells via LRRC8 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 (VRACs) Augments STING-Mediated Interferon Responses and Anti-viral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阴离子通道LRRC8/VRAC是一个跨细胞膜转运cGAMP的转运蛋白,能将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cGAMP转运到非感染细胞中激活STING信号和干扰素应答。这一发现展示出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独特机制,也为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湘雅医院陈翔/印明柱团队揭示新型抑制剂有效治疗黑色素瘤的核心机制
2020年4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中南大学皮肤健康与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陈翔/印明柱临床转化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题为:Potent BRD4 inhibitor suppresses cancer cell-macrophage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自主研发的新型BET抑制剂NHWD-870通过阻断肿瘤-巨噬细胞互作机制,为临床阻断表观遗传新靶点BRD4有效治疗黑素瘤为代表的实体瘤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该抑制剂较同类化合物临床活性提升了5-50倍,且可有效逆转肿瘤的耐药性,有望将晚期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一倍。
天津医科大学尹海芳团队通过简单高效外泌体功能化方法,获得免疫原性更强的DC疫苗
4月14日,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了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尹海芳教授课题组题为:Alarmin-painted exosomes elicit persistentantitumor immunity in large establishedtumors in mice 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一种简单高效外泌体功能化方法,获得了免疫原性更强的DC疫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胰腺癌和乳腺癌中介导高效的免疫应答和抑瘤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将为临床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手段和思路。
梁冠翔等发现肠道病毒组在新生儿体内分段寄生的模式
2020年4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梁冠翔作为第一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Frederic Bushman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文章“The stepwise assembly of the neonatal virome is modulated by breastfeeding” 。该项目对几百个新生儿个体进行研究,采用大量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同时对近千生物信息学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肠道病毒组在新生儿体内分段寄生的模式,并发现母乳喂养对于潜在有害病毒在肠道寄生的抑制作用。
刘洪/叶幼琼/韩冷合作揭示癌症免疫治疗的性别相关分子差异
2020年4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刘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叶幼琼研究员、美国德州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韩冷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ex-associated molecular differenc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仔细分析了前人的荟萃分析,得出不同的数据集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作者进而挖掘了多个免疫治疗临床数据集,揭示了性别相关免疫因素对皮肤黑素瘤、肺癌等癌症抗PD-1 / PD-L1 应答率的影响,强调了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提供组学数据对了解性别对免疫治疗影响的重要性,为解决关于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分子差异这一热点问题提供了最全面的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皮肤黑素瘤等肿瘤患者的个体化诊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袁晶课题组揭示疟原虫配子发生起始信号的调控机制
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袁晶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An intracellular membrane protein GEP1 regulates xanthurenic acid induced gametogenesis of malaria parasi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疟原虫在按蚊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步-配子发生中受按蚊XA激活的环磷酸鸟苷cGMP信号的激活机制。
焦建伟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精准产生机制及其异常导致自闭症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团队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CD93 negatively regulates astrogenesis in response to MMRN2 through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ZFP503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调控星状胶质细胞产生和其功能的机制。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研究员应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写植物氮信号调控网络综述文章
近日,储成才研究员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写了题为“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hierarchical nitrogen signalling network in plants”的综述文章,对以NRT1.1-NLP为核心的硝酸盐信号通路、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解析植物氮信号调控网络,以及系统性氮信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对植物中不同层级的氮信号调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未来植物氮信号网络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团队揭示植物RNA病毒致病新机制
近日,PNAS在线发表了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陈剑平研究团队题为Distinct modes of manipulation of rice auxin response factor OsARF17 by different plant RNA viruses for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植物RNA病毒靶向同一个寄主抗病毒因子,干扰其功能从而促进病毒侵染的新机制。
花中色素之类胡萝卜素的形成
Lauren E. Stanley等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A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egulates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and Chromoplast Development in Monkeyflower (Mimulu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模式生物猴面花(沟酸浆属)中发现了一种对类胡萝卜素生成和有色体发育起关键作用的蛋白。
斯坦福研究:这个长寿基因,可能让高危人群“躲过”阿尔茨海默病
携带一个拷贝APOE4的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是其他人群的3倍多;如果携带两个拷贝,风险则飙升近10倍。而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的最新发现,如果同时携带另一种klotho基因变异,相当一部分APOE4携带者则不会患病。换言之,klotho基因变异可能起到了保护作用,是抵消APOE4影响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这一发现为患者风险识别、药物和疗法研发都提供了新洞见。
出生后的皮肤生长机制及细胞动力学
2020年4月6日,来自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Cédric Blanpain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Defin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Skin Epidermis Postnatal Growth的研究论文,他们以小鼠尾巴和脚掌的皮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出生到成年这个过程中的现象及机制做了全新的解读。此前,Cédric Blanpain教授曾因证实癌症干细胞的存在而入选了2012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他利用遗传细胞标记技术追踪了小鼠的乳头瘤(一种皮肤癌的前兆)的增殖情况,指出大部分的肿瘤生长来自于类似保持皮肤健康的干细胞。
斯坦福发明靠“菊花”识别用户的智能马桶,可对排泄物进行自动分析
学术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最新一期上,有篇研究论文向读者介绍了一款新颖的智能马桶,吸引了很多人好奇的目光。发明这款马桶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支科研团队。与那些会自动清洗、烘干、除臭的普通智能马桶不同,这种新的智能马桶更关注你的健康,可以在你使用它时,连续不断对你的尿液和粪便进行自动分析,从而帮助你及早发现疾病迹象。
哈佛研究:睡眠保持这个时长,帮助你远离糖尿病
据一项由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糖尿病护理》的研究显示,在成年早期至中期,保持恒定的7至8小时睡眠模式,可能会降低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睡眠时间持续5小时的人群,风险升高了43%;睡眠时间持续6小时的人群,风险升高了17%;睡眠时间持续8小时的人群,风险降低了4%;睡眠时间增加的人群,风险升高了33%;睡眠时间减少的人群,风险升高了32%。
全新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Micro-C,让基因表达调控更清晰
近日,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背靠背文章Resolving the 3D Landscape of Transcription-Linked Mammalian Chromatin Folding和Ultrastructural Details of Mammalian Chromosome Architecture。它们发展了一种新的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名为Micro-C。Micro-C可以达到单个核小体长度(~200bp)左右的分辨率,因此可以观察到许多更为精细的染色质结构。
量子计算平台运行温度提至一开尔文以上
英国《自然》杂志15日发表的两项独立研究,成功演示了能在以现有运行温度的15倍温度下运作的量子计算平台。运行温度提至1开尔文以上被认为是该领域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将现有原型扩展至更大更强的量子计算机来说,研究结果将能带来极大影响。
硅发光了!答案就在新型硅锗合金里
最近,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能发光的硅锗合金,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这种全新的材料可以为硅基光源开辟一条新的出路。而目前,团队正在用它创造一款能够集成到现有芯片中的硅基激光器。
中微子或能揭示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原因
一个国际合作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提出中微子的行为与反中微子不同,这或能解释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原因。这项研究的实验在日本高强度质子加速器(J-PARC)的T2K(东海到神冈)项目完成。这项实验结果的置信度为 3σ,仍未达到证实一项发现所需的 5σ 标准。但发表这项初步研究仍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未来的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提供了参考。
《自然》:失明小鼠重见光明!把皮肤细胞改造成感光细胞的新技术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众多因视网膜疾病而失明的患者带来一道曙光。由CIRC Therapeutics公司视网膜创新中心眼科专家Sai Chavala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技术,把皮肤细胞直接改造成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感受光的神经细胞。将这种改造后的细胞移植到小鼠眼睛中,失明小鼠得以重见光明!
事关高校开学,两部委发布重要通知!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为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复学秩序,科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学生聚集性疫情发生,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状况、学生构成结构等不同特点,在前期已有防控方案基础上,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对学生返校前、返校过程中、返校后需要落实的全方位防控技术措施提出要求,以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学校责任和学生个人责任,将聚集性风险降到最低。
中国农科院1亿元启动自主科研计划
4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投入1亿元启动科技创新工程2020年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将此称为“农科院的自主科研计划,是全院科研任务管理的核心之一。不论国家投入多少,我们先干起来,成熟一项启动一项”。
“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网站上线
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建的“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网站已初步建成上线。为推动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合作,根据西安交大与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协议,受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委托,西安交大承建该网站。网站建成后,将全面展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下高校间合作进展,服务中国—中东欧高校合作交流,助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
我国“天地一体化量子实验室”战疫情“建设加速”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形如“E=hv”、总投资约70亿元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工地,施工团队已全面复工并“加速度建设”。他们正想方设法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工期的延误,目标于今年底如期建成交付使用。
中国农科院启动一批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15日宣布启动一批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这些任务将聚焦三个方面:在作物分子聚合育种技术、高效固氮生物学、作物高光效育种、农业新材料、农情信息智能获取等领域部署,持续开展原创性探索与前瞻性研究;在畜禽良种培育、农业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部署,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研发一批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在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农产品营养与安全、优质乳工程、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部署,创制一批重大技术产品。
电涡流阻尼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4月15日上午,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院士专场活动”——“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在长沙市岳麓科创港举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90余位现场来宾和近40位网络参会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110多人观看了直播。
直接对梯度下手,阿里达摩院提出新型优化方法,一行代码即可替换现有优化器
优化技术何其多也!比如批归一化、权重标准化……但现有的优化方法大多基于激活或权重执行,最近阿里达摩院的研究者另辟蹊径,直接对梯度下手,提出全新的梯度中心化方法。只需一行代码即可嵌入现有的 DNN 优化器中,还可以直接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
科学家揭示林火干扰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轨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褚海燕课题组以大兴安岭不同火烧历史样地(火后1年、2年、8年、14年、30年、49年和260年)为研究平台,探究不同土层中真菌群落随火后恢复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层,随火后恢复时间增加,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剧烈变化;在土壤矿质层,腐生真菌群落随火后恢复时间的变化呈滞后效应。火后恢复时间和土壤碳氮比分别是驱动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血液检查预测癌症
近日,美国肿瘤公司科学家Michael Seiden团队探索了几种基于DNA测序的癌症检测方法,有望在症状出现前就能检测出癌症类型。这项血液测试利用了4000人的血液样本开发,能检测出50多种癌症类型。其中,可以精准识别包括胰腺癌在内的12种重大疾病,而胰腺癌通常只有在晚期才能被诊断。
傅廷栋:我国油菜育种研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处表示,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国家农业图书馆收集1995年至2018年世界十字花科作物育种领域发表的论文情况统计,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十字花科育种领域外文论文发表量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名列发文机构第一位。“以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油菜育种研究在国际上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