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发明了一个汉字,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如今人人都在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进步,在我们的见证下,汉字从以前的繁体字到现在的简体字,从直音法和反切法到现在的汉语拼音。
汉字的变化,让更多人接受中国汉字,更容易学习中国汉字,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近代就有一位北大教授发明一个汉字,却被中国女性骂了3年,但是现在人人都在用,这个北大教授,就是我们熟悉的刘半农。
刘半农
刘半农先生自出生开始,家庭氛围就很好,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学习上的培养比较上心。
因为在晚清时期,腐朽的社会制度,让他的父母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所幸刘半农不负众望,自小就聪颖过人,受父母的影响,求知欲特别强,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读书人。
在成为北大教授之前,他的经历尤为丰富,一开始因为自己能力出众,被聘请回到自己的小学任教,后来也开始当起了杂志专栏的编辑。
辛亥革命期间,希望为救国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自愿参加国民革命军,担任文职官员。
后来因为不满国民军队内部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就退出军队,开始自己的老本行,编辑的工作。
除了致力于文学创作,刘半农先生的翻译能力也非常了得,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他勤奋写作,先后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先生对文学革命看得尤为重要,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中,都提出相当深刻的见解,在当时文学界引起广大共鸣。
也因为这样的影响力,被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破格聘请为北大教授。
先驱者
如此优秀的人,到底发明了一个什么汉字,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这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开始说起。
刘半农先生,在成为北大教授之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段留学史,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专门学习实验语言学,第二年又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在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学成归来后,继续在北大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刘半农先生见识到当时国外先进的知识文化,为了冲破当时国内的封建壁垒,联合一众同僚,宣传先进的新思想,摆脱旧思想,打破陈规。
在刘半农先生之前,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老祖宗留下的古文书,也没有标点符号和分段的。
所以这样的内容读起来,就有些困难,更别说不怎么识字的普通人,这文化如何普及,刘半农先生就开始提倡文章要分段,句子与句子之间要用标点符号,方便阅读。
为了让更多人识得汉字,刘半农先生大力提倡让汉字有拼音,就像是英文一样,可以拼出来,这样,普通家庭的人也可以识字写字。
所以现在我们能如此快速地识字认字,如此顺畅地阅读书本,都应该感谢像刘半农先生这样的文化改革的先驱们。
以上可以看出,刘半农先生对于文化改革的奉献,当然还不止这些,还有为了让文字更好区分,刘半农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就比如英文当中表示“他”会用“he”,表示“她”会用“she”,表示“它”会用“it”,但是当时中文汉字中只有“他”,来表示所有人。
万一对方是个女性或者是个宠物,用“他”就有些歧义,让人无法辨别性别甚至是物种,虽然充满神秘,但难免有些尴尬 。
发明“她”
因为刘半农先生在国外留学一段时间,又翻译过很多国外文学作品,所以清楚英文中对于性别和物种的“他”,都会有所不同,反观自己国家文字却没有这样的区别。
为了与时俱进,促进文字改革,刘半农先生创造了“她”这个字,按理说,这是好事,为文字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当时,这事一经传出,被中国很多女性排斥。
而反对、排斥这个字的女性,很多都是知识分子,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女性,思想观念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觉醒,公平意识和反抗意识都非常浓厚。
“她”的出现,并没有让女性觉得是语法上有利于区分,而是觉得在区别对待,为什么男人就可以用汉字一直以来就用的“他”,到了女性这边,就要用新创的字“她”,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这是女性解放的绊脚石,坚决不允许。
所以这事就从“字”上升到刘半农先生这个人,很多人开始人身攻击他,就这样,刘半农先生被全国女性这一骂,就是整整三年。
这三年的生活,刘半农先生过得比谁都憋屈,走在大街上,就怕被人认出来,随手被人招呼一个臭鸡蛋,一整天的好心情都会被毁了。
但即便如此,刘半农先生都没有想过放弃这件事,排除万难,始终不删除这个新创的“她”字。
因为他知道文字改革这条路很难走,每一步都需要面对这些困难,只要不惜余力地推广出去,终有一天会胜利。
刘半农先生胜利了吗?当然,因为现在这个“她”,人人都在用,不仅中国人知道,世界也知道,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现在不会有女性认为“她”这个字是对女性的歧视了。
正是因为文字的改革,文化的发展,让我们的眼界更广阔,认识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