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最近部分汉字读音被更改的现象?
谁能用改“斜”字的普通话发音的思路读下这首诗,读得押韵、有诗意、有韵味、有古风。注意哦!这首诗可是大大的有名,里面还有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许多人没搞清事实就一副杞人忧天状,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因此衍生出来的感慨也好、观点也好,都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下面举几个典型的观点。
1.“许多读音已经和我们学的时候不一样了,一群专家成天吃饱了撑得没事干。”
事实是,审音表上次发布是1985年,我们现在还在执行这个标准。2016年有一个征求意见稿,没有正式发布,不能算作标准。因此1985年以后上小学的人,和现在的人在读音的标准上不会有多大分歧。即使新审音表明天就发布,也已经距离上次审音近40年,并不能算成天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相反,40年已经有近两代人了,这么久都不做审音,指责他们不作为“显得”更合理些,但这恰恰说明国家语委修改读音标准慎之又慎。
2.“说服读原来的说(shui)多好?谁给你们的权利改的?”
事实是,至少1985年以来,说服一直读说(shuo)服,并没有一直读(shui)服而近期突然要改成(shuo)服的事。我们平时把怼错读成三声,没准若干年后,有人又会大惊小怪,怼原本就读三声竟然有些专家吃饱了撑得要改成四声。
3.“我们学播音的要三天两头改,太累了,大老爷体谅体谅。”
事实是,自1985年至今,汉字的字音不光没有伤筋动骨的改动,连理发刮脸的改动都没有。这话显然是无病呻吟了,一个学播音的不去看权威的标准,专门让些小道消息牵着鼻子走,纯粹自找。
4.“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我们小时候教的是读xia,改成xie就不押韵了,没有了古风、没有了韵味、没有了诗意,违背了古人的意思。”
事实是,斜一直读作xie,你觉得你小时候学的是xia,或者是你们老师罔顾教材,妄加篡改误人子弟;或者是你受到不规范的教辅材料、不规范的其他人的读音影响,把你的记忆修改了。当然也有可能你的教材注音就是xia,但你应该知道,全国的教材并不是只有一种,教材质量也良莠不齐,也有可能不规范、有错误,有错误怎么办,以审音表、字典、词典为准。已经有人拿出老教材来证明,很久以前注的就是xie。其实主持人、专家、央视播音员、各种唐诗选集的注音,都不值得迷信,新闻联播的罗京就把卓越的卓读成桌音。某期中国成语大会,主持人张腾跃把"金日磾"读错了,下面坐着的专家还给纠正,说应该读金咪低音,也纠错了。
斜改读成xia,在这首诗里似乎更押韵了。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用普通话去读读杜甫的《春望》,最著名的五言律诗之一,是不是要把簪改读成zen或者zin?是不是要生造一个汉语拼音里没有的音?再用普通话读读杜甫的《登高》,最著名的七言律诗之一,把回读成huai,把杯读成bai?以雷、来、开,飞、微、机,初、徐、隅等为韵脚的诗是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重灾区。特别是雷、开,来,韵母统一成ai或者ui都会出现矛盾。这次新闻里屡次提到的《回乡偶书》就是一例,把衰读成cui,虽然和首句韵脚回押韵了,但和末句韵脚来又不押韵了,真是摁倒葫芦瓢又起,补完了东墙倒西墙。还有蘅塘退士选的唐诗三百首,算是个顶个的脍炙人口了吧?我举几首,看怎么用普通话把韵脚改得有韵味,大家扪心自问,是否真的都按照押韵的方式改了韵脚?
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李商隐《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温庭筠《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王维《杂诗.君从故乡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至德二载……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大多数人对这么多诗一声不响,单对着“远上寒山石径斜”喋喋不休。
5.“一骑红尘妃子笑,骑读作qi,就不符合平仄了。”
事实是,许多古诗用普通话读都不符合平仄,但大部分人对平仄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即使不符合平仄也不会觉得别扭。猪年春晚的相声,刚过去不久,当着全国人喊“平仄平仄平平仄”。有人指出错误,还受到岳云鹏粉丝的攻击。我很怀疑那些维护岳云鹏的人和主张读骑为ji的人有很大的交集。扪心自问,你真能感受到平仄带来的音韵美吗?你真的没有被你读起来根本不合格律的诗陶醉过吗?我举一个例子,杜甫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他不说,单说这个看字,按普通话,读去声,但其实律诗韵脚一般都是平声,对平仄敏感的人,读去声会明显感觉不一样,有多少人能有这种感觉?可能不少人还是“有文化的”,读成了阴平。那湿字呢?律诗的出句结尾必须是仄声,湿字读阴平就不符合平仄。平声韵还可以阴平阳平通押,仄声韵则不然,要么韵脚都是上声,要么韵脚都是去声,要么韵脚都是入声。现在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上去通压都有明显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王维的《鹿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把上读成普通话的去声,又觉得很和谐的,大有人在吧?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多少人按普通话读那两个峡字而没有任何异议的?杜甫诗《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多少人按普通话读白字,而没有任何异议的?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多少人按普通话读急字而没有任何异议的?杜甫诗《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黑又怎么读呢?普通话里少了入声字,入声字是仄声,但它一部分归入了平声,则归入平声的字出现在诗里,现在读起来是否和律就值得怀疑。
大多数人对这么多诗一声不响,单对着“一骑红尘妃子笑”喋喋不休。
6.“有文化的人为什么要迁就文盲。”
事实是,许多在衰、骑、斜里读那些音的人,并不就是多么有文化的人,除了在这几个字上搞特殊化,他们自己的所谓“文盲”表现就有一大堆,他们可能也就这几个音读得与众不同,更多时候,其实和他鄙视的大多数“文盲”没有质的区别,不说半斤八两,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只不过以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短处,而你的这个长处又并不能站得住脚。正所谓请君入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我对音韵学、语言学、文字学、古代文学,都是外行,上面提到的知识肯定也有不少错误,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反对我的人正可以“请我入瓮”。
下面这两篇文章,后半段提到了一些韵脚读音的零星问题,仅供参考。
补充几个我认为比较靠谱的分析:
方舟子的分析:减少多音字是大势所趋
中华读书报的分析:这些字的读音改了,果真是为了迁就文盲么?。
梨视频文化采访:词典编纂专家详解古诗改读音
补一个叶韵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