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编写汉字输入法时为什么不用拼音?
不说电报,咱们来说电脑。至少在电脑上拼音就是最早出现的输入法。
x86 PC其实早在88年左右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手中(更早其实就在很多机构启用)。彼时Windows 3.1还没出世,就windows 2.0的素质根本只是个没啥意义的玩具。国内PC的操作系统主流还只是MS DOS/IBM DOS。但那时已经可以处理中文了,且不说四通利方中文平台,现在造《征途》的史玉柱大爷当时一人之力就捣鼓出了汉卡……那就已经可以显示中文了,在286孱弱的性能情况下用硬件的方式就提供了3000余个汉字的点阵显示。毕竟当时电脑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其实就是中文排版。
当时的输入法那才叫百花齐放,除了现在主流的拼音五笔,还有二笔、郑码等各种输入法……然而最早出现的就是拼音了,比五笔什么的都早。然而有两个大阻碍使得普及率不高。一方面当时普通话以及拼音并不够普及,甚至很多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不熟悉拼音(50-60年代生人),另外一方面电脑贵啊……少啊……而彼时的拼音对词频排序、自建词组什么的做得都不够好(主要是思路受限,另外空间受限存不下啥词库),五笔的不依赖发音、不依赖词库和低重码高速度开始崭露头角。
再后来,民众拥有的计算机数量逐渐增多,随着WPS(命令行下的WPS)和UCDOS的普及,输入法逐渐集中到了拼音、简拼、双拼、五笔、郑码这几种输入法上,并且固定词组和联想功能逐步普及。但此时拼音的唯一优势只不过在于它是唯一留下来的声码。
Windows95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在全人类范围的普及,而此时第一次出现的智能ABC输入法才是让中国人看到了拼音输入法的曙光:它是第一款带自造词组和词频调整的输入法。有人说智能ABC不带词频和组词,我想他提及的是当时windows自带的「拼音」而不是智能ABC。
智能ABC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拼音的普及。但是它设计并不够好,一方面空格后开始分词的设计有些累赘,另一方面初始词库小而词频调整原则比较诡异……后续有很多产品针对这两点做出了更好的改进,比较有名的有紫光拼音和拼音加加。自那之后,拼音输入的速度才真正到了可以让人接受的地步。这个时间点上普通话和拼音的普及率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大幅度提高,曾经的重要障碍一一被扫除,拼音输入法开始碾压包括五笔在内的其它输入法。
期间,有一款叫拼音之星(或许是智能狂拼?)(2002年左右?具体时间不记得)的输入法做出了很多在当时来看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举动:超大词库、整句输入、额外的提示栏。在当时硬盘都只有20-60GB的时代,一个输入法要占用500MB+的空间简直是人们没法想象的事情;即使今天,估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确实非常超前,甚至比当时的微软拼音更早提供了整句输入,而词库更是包含了诸如唐诗宋词等各方面的整句词组,对文章的输入速度也首次逼近甚至超过五笔。然而还是步子迈太大:一方面大词库使得输入法加载慢查询词库慢,另一方面,它是收费的,而同时代的紫光拼音、拼音加加都是免费的。
后来拼音加加开始引入分词库概念,可以通过添加词库文件来加载额外的词库,一时成为霸主;同期的微软拼音因为水土不服以及一些设计问题不合习惯而变得不愠不火。
再随后,宽带普及,互联网接入成本下降,速度大幅度提高,搜狐第一个站出来,用类似紫光和拼音加加的小词库为初始,同时又引入了软件内直接词库同步和加载分词库(细胞词库、云词库)构成了搜狗拼音,并且加入了皮肤。其它输入法纷纷效仿,然而敌不过搜狗有搜狐这个当时热门门户网站的流量引导。再往后才是各大网络品牌的输入法混战。
说白了,拼音本就是最早的中文输入法,只是初期太弱和环境因素导致被五笔碾压;人们一直致力于解决拼音输入法的不足,才使得拼音足够强大;最后借由拼音本身的普及率够高,才坐上现在的王座。
————————————
有人说五笔出现更早。五笔第一版在83年,此时GB2312标准已经实行了3年,区位码和拼音早就有了,因为GB2312标准里一级编码3000多个高频字本身就是拼音排序的,当时81年推广GB2312时,就是利用了通过拼音查内码表的方式提供了拼音输入法,当然那时连个候选词都没有,拼音+偏移量才能输入汉字,是得要背编码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