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读诗更有味,这些讲述过年的古诗词,和年夜饭一样香!
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国家的过年习俗可以追溯到禹舜时期,已经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明清小说均有记载。提起与过年有关的古诗词,许多人不禁脱口而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写出了新年万象更新的热闹欢乐,但它只是除夕诗词的冰山一角,其实还有大量有趣好玩的过年诗词,值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去细细品味。过年不只有张灯结彩的喜悦、美味佳肴的朵颐、走街串巷的繁喧,还有古诗词的酥脆香口,大年初一读一读,和年夜饭一样香!
《诗经·七月》西周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ì)觥,万寿无疆。西周时期过年就是一个无比隆重的节日,那时候不仅是亲人相聚,而是诸友众朋欢聚一堂,羊羔宰给宾客品尝,美酒致敬主人,并相约高呼:“万寿无疆!”先秦还未将除夕精确到一家一户的范畴,它更像是贵族的一场大型聚会,但其受重视的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共内人夜坐守岁》南北朝·徐君倩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除夕之夜,这位徐君倩与妻子幸福共坐,“欢多情未极”,一年中最为喜庆的日子里欢乐多多,但始终尚未尽兴,所以这酒啊就一杯一杯地喝个不停。这种感觉如同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管多少酒菜下肚,总有不能完全尽兴的遗憾。家人相聚,谈天说地,目酣神醉,自然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温情话语,当今过年也是这样的感受!不过古时都有守岁的习惯,所以才有了“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不要疑惑为何大半夜还打扮得精致整齐,那是为了等待黎明到来的时刻,方便直接出去拜年。由此可见时人迫不及待的心情,早早地就收拾好迎接新岁的到来。而今守岁依然有,不过具体执行是自由的,这也让过年有了更多乐趣。
《除夜》唐·李世民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除夕之夜,就连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都要抽出空来欢度,足以体现过年的隆重。守岁的传统到了大唐依旧盛行,这一天唐太宗也不再顾念三宫六院,而是设下盛宴,一边欢饮一边等待着新岁的第一道曙光。
《祭灶词》宋·范成大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这首诗是范成大描绘祭祀灶王爷的场景,“云车风马”是神灵的马车,灶神就驾驶着神车到家家户户去吃祀餐,要说这祀餐真是丰盛:猪头肉烂熟,各种鱼类美鲜,豆沙甘松,粉饵成团,这是仅有过年才配备的美味!灶王爷喜,人们欢!祭灶神都如此隆重,那可想而知过年的氛围该有多么豪华。
《祝英台·除夜立春》宋·吴文英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时值除夕,吴文英客居外地,看着别人过年的喜乐祥和,内心不免失落孤凄。这首诗写得凄美,虽有无法与亲人相聚的寂寞,但沉浸在万世祥和的氛围里,心中也有细微的心灵触动。每逢佳节倍思亲,希望仍在异乡打拼的游子们能够开心快乐!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从西周到清代,守岁的习俗始终延续下来,眼前有美酒佳肴,窗外有孩童放炮,虽然早已长大,但每每听到有鞭炮,内心还是忍不住被撩动了,童心又被勾引了出来,只有亲手放上几个才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