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为什么没有 yai、diang、zuang 等等这样发音的字,可生活中明明有这样的发音?
每一个可以拼读但却没有字的音节,都是一部语音演变史
1. 为什么普通话没有 yai?
民国和更早时,北京话是有 yai 的。在清末到民国,中国人、外国人对北京话的诸多记录中,“崖、涯”二字可以见到 yái、ái、yá 3 个读音。如王璞《国音京音对照表》(1921):
北京读书音 yá,俗音 ái、yái、yán京音 yá、ái威妥玛《语言自迩集》(1867)的 yai:
第 2 列为二声 yái,第 4 列为四声 yài。右上角的圈表示多音字卫三畏《汉英韵府》(1874)的 yai:
汉字下方注的是北京话读音,这些字都是二声 yái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方言字汇“涯”的北京音也是 yai、ya、ai 3 个(原书太复杂,这里就不上图了)
特别地,上面威妥玛《语言自迩集》甚至记录了一个四声的“隘”yài 音。但常用的读音恐怕还是 ài 如《国音京音对照表》:
北京读书音 ài,俗音 yì这个“国音”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没推广开便作废的老国音。后来民国制订新国音时,以当时北京话发音为准,“崖”取 yái 音,“隘”取 ài 音,“涯”取 yá 音,这大概是这 3 个字在当时北京话中最为常用的音。《国音常用字汇》(1932):
民国定的这个“崖”yái 音,在对岸沿用至今没有更改。虽说它“崖”取的是 yái,但这不意味着北京话里 yá 就不流行了。普通话的发音继承自新国音,五六十年代大陆在普通话审音时,把“崖”统读为 yá。这样定音直接的考虑可能是为了让发音更简便(并且可以取消 iai 这个韵母),客观上,也是因为 yá 音在北京话同样流行(前面王璞《国音京音对照表》认为它才是读书音)。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1997)说道:
这样一来,在普通话里,yai 这个音节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在北京口语里也同样消失了。不过其实,在北京曲艺里、北京周边地区,“崖”还是读 yái 的
2. 为什么普通话没有 jiai、qiai、xiai?
这时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北京话曾经有 yai,那有没有 jiai、qiai、xiai 呢?没错,北京话曾经也有 jiai、qiai、xiai!
李汝珍《李氏音鉴》(1810)记北京话“皆、楷、蟹”等字读 jiai、qiai、xiai。同样记录北京话的徐鉴《音泭》(1817)jiai、qiai、xiai 也是独立的音节:
但在 jiē 的位置又列了加双圈的“街”,加双圈表示这是俗音:
即,iai 韵字出现了 iai、ie 两读。这是因为 iai 的发音像是 [jɛɪ],跟 ie [jɛ] 接近,就读成了 ie。到了 19 世纪中后期,iai 韵在北京口语中就没人再用了,jqx+iai 在北京话中变成了 jqx+ie。更提纲挈领的解释是:iai 这个韵母因为开头和结尾都要闭口(发 i),发音上有一定的阻力,所以容易演变成更简单的发音。而 yai 因为没有声母(或者说声母就是 i 本身),阻力更小一些,所以没演变成 ye;但阻力还是存在的,最终 yai 是被发音更容易的 ya 替代掉了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1867)只有一个孤零零的 qiǎi,没有 jiai、xiai 了:
不过 jqx+iai 在北京话的曲艺里还能偶尔听到,例如京韵大鼓《丑末寅初》“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的“鞋”就读 xiái,这是两百年前的读音在曲艺里传承下来了:
jiai、qiai、xiai 在其他一些官话或非官话方言里仍存在,例如重庆话“解”白读是 gai、文读是 jiai。京剧里“解”要上口,读 jiai,也是传承了清代的读音。特别注意:
古代“解、改”不同音,“解”读 gǎi 不是古音!!!
古代“街、该”不同音,“街”读 gāi 不是古音!!!
古代“鞋、孩”不同音,“鞋”读 hái 不是古音!!!
关于 iai 韵的更多来历,可以看我以前的一个回答:
3. 为什么普通话和其他很多官话方言没有 diang、tiang?
(简单起见,下面的解释和注音都采用汉语拼音,而且非常粗略近似,不可当作具体的音)
介音指声母和韵之间的这个过渡音,例如 dian 的介音是 i。上古汉语的某个时期,d、t 拼 i 介音时腭化成了 j、q 音——这就像英语中 did you 连读会读成 dijoo [dɪdʒuː],这就是 d 腭化了。“章”在上古汉语的某个时期曾读过“diang”,但随后就腭化成了“jang”,这个音在明清演变为今天的 zhang。同样地,“昌”在上古也曾短暂读过“tiang”,但腭化并演变成了今天的 chang
今天 d、t 拼 i 介音的字,如“电、雕、丁、低”,i 介音都是唐代才演变出来的。而唐代的“dieng~diang”音在官话中并没有演变成“diang”,而是演变成 ding 了,例如“丁”字。官话以外的方言则有不同的读法,例如南昌话“丁”有 ding、diang 两读,“钉”只有 diang 一读,这个 diang 可以说是比官话更存古的读法。但“存古”是有得必有失的,南昌话“当”读 dɔng 而不是 dang,这就不存古了
4. 为什么普通话和其他很多方言没有 duang、zuang?
(同样,下面的解释和注音都采用汉语拼音,而且非常粗略近似,不可当作具体的音)
上古汉语没有 d、t、n、z、c、s 拼 u 介音再拼其他元音的结构,今天这些声母拼 u 介音再拼其他元音的音节,都是后来演变来的。但并没有音能演变成 duang,因为它演变成今天的 dong 了(这和 diang 演变成 ding 类似)。同样地,上古没有音能演变成 zuang,而是演变为 zong 了
为什么上古汉语没有 d、t、n、z、c、s 拼 u 介音的结构呢?这是因为这些声母是舌前端的音,而 u 是舌面后端+双唇的音,它们在姿势上和音色上都相互冲突,所以不容易同时出现。北京话“雷”清代读 luí 现在读 léi,有些方言“对”读 dèi,也是一样的道理。深入的介绍,可以看:
dian、duan 存在而 diang、duang 不存在,也是 -ng 这个韵尾的特殊之处。简单来说,因为 -ng 和前面的元音都是舌面部位的音,所以二者容易结合在一起,发生奇特的化学反应,这里就不展开讲啦
当然严格地说,“diang、duang 不存在”只是说没有常规的汉字,并不是说实际语言中不会用到这种发音,它可以是拟声,可以是搞笑,例如“duang 地一下撞上去了”、2007 年春晚小品《考验》里的“王 Biangdiang”、成龙被误听成的“duang~”
最后,我们再来重复一遍开头的那句话——每一个可以拼读但却没有字的音节,都是一部语音演变史。知乎上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优秀的回答,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