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可以特意合成一种设计好的新物种吗?(看下面)?
迄今为止,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依旧模糊不清。
举个不太恰当的栗子:
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的一切行为受本能调控——尿了粑了无法控制,难受了哇哇大哭,开心了哈哈大笑。
渐渐的,你长大了,你知道了什么是“我”,也知道了什么是“粑粑麻麻”,慢慢的也能和别人交流了。
紧接着,你上了幼儿园,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拼音,你可以咿呀咿呀地读一些简单的字符。
字符越读越多,最终,你能够读出来一篇较长的小作文了。
上了小学,你开始写作。从最简单的日记,到记叙文。
初中,你开始用华丽的辞藻堆出一篇篇美妙的记叙抒情性散文。
高中,逻辑体系让你的文风逐渐变成了议论文。
大学,你开始写论文——一种有着严密论证体系的文章,需要各种专业知识来填充文章。
人类对基因的认识就是这样。
最初,人类是靠着本能去交流、生产的。
孟德尔之前,人类就像没有学过拼音的婴幼儿,只知道强壮的男人的儿子比瘦弱的男人的儿子要强壮的多,只知道屁股大的女人好生养,只知道一系列行为能够带来一些结果。此时的我们,对基因一无所知,就像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
孟德尔之后,人类学会了“拼音”,知道了a o e i u v,1:3,9:3:3:1,能够简单的认识到,哦~,杂合子子一代会性状分离啊。
现在,人类就像一个只会一些简单词汇的小学生,甚至更差,幼儿园小朋友。根本无法编写染色体这样宏大的“论文”。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像让一个小学生去抄一篇专业论文,里面有好多好多不认识的字,就算是认识的字放到一块儿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让他读,也许还是磕磕绊绊。】
对基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我们还是太渺小。
任何事情的认识,都是从“读”到“写”,这里的读写打上了引号。
我们知道一些基因的特征,却无力改变,这叫读;我们分析出了人类基因组中每一个碱基序列,这叫读;未来某一天,我们掌握了某种技术,能够改写一两个片段,这是最初级的写;能够自己写出一篇“论文”,这才是人类企图达到的顶点,在我的有生之年肯定不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了。
当然,不排除某天环境剧变或者内部矛盾爆发,人类直接暴毙。这样我的景愿只能依托给下一代了……哦不,是下一个文明。
我是希晨,希望给你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