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汉语拼音之前,曾有人建议用阿拉伯数字做字母
今天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61周年的纪念日。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公布的,但是在这之前,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就在北京成立了,接着就开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制订工作。1952年2月,教育部设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文研会从成立到1954年,主要进行了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1954年12月,国务院设立了专门研究文字改革的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改会于1955年2月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拟订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初稿。与此同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群众设计拼音方案的热潮。
据“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忆文章记载,从1950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时期起,到1955年8月31日止,一共收到各地633位同志寄来的拼音方案655个。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接受记者采访
其中的方案内容五花八门。有用“简单汉字、偏旁部首或者汉字笔画做字母”,有用“纯粹拉丁字母的”或“纯粹俄文字母的”或“以拉丁字母为主,加入少数俄文字母的”或“加入部分新造字母的”,还有速记式——“用极简单的线条按位置、大小、长短、方向等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字母”,甚至还有“把阿拉伯数字来做字母”的。周有光认为,“这充分说明汉语拼音方案的拟订是长久以来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与此同时,官方研究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也在推进。周有光当时的工作主要“就是研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拼音方案委员会在参考历史上的各方案的同时,也参考了解放后群众制订的数百个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拟出了汉语拼音方案初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这时,由于对汉语拼音方案到底应采用哪种字母形式还没有作出最后的结论,所以方案委员会在文改会上印发了六种不同的方案初稿――四种汉字笔画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式、一种拉丁字母式方案,向与会代表征求意见,并决定把拉丁字母式方案作为国际通用字母类型的推荐方案。后来,文改会根据群众意见并得到领导上的同意,原则上决定采用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
此后,文改会对方案初稿作了进一步修订,于1956年2月12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许多省、市、自治区以及与汉语拼音关系密切的部门组织了座谈会、讨论会,许多刊物也发表了讨论文章。拼音方案委员会在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1956年8月提出了两种供参考的修正建议。1956年10月,国务院设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进行审议。审订委员会经多次会议、座谈及讨论之后,于1957年10月提出了修正草案,同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并决定发表修正草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新中国第一部法定的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了!
汉语拼音方案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我国数百年拉丁字母注音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继承我国上百年注音历史传统而制订出来的,它又是在三百五十年来无数个汉字注音方案,尤其二十世纪的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基础上设计成功的,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又远胜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方案。正如中国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先生所说,“《汉语拼音方案》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语拼音字母的总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康鹏根据新华网、网易网、中国新闻网、百度百科等综合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壹点客户端,关注本壹点号——说古谈今,就能查阅以前的文章并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