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观察·长三角记|从科技攻关到产业协同,科创力提速进行时
【编者按】
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这里是长三角,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一盘棋,一条心。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迎来五周年。新年伊始,澎湃新闻推出开年观察“长三角记”,全面呈现沪苏浙皖各扬所长、携手前行的有力步伐。本篇关注长三角的科创力。
至2022年8月,中安联合煤气化装置第4系列气化炉(SE-东方炉)已连续满负荷运行约400天,再度刷新中国石化粉煤气化炉连续运行纪录。
这一装置是长三角区域联合攻关的成果,专利技术源自上海,工程设计由浙江实施,工业示范和长周期运行分别在江苏和安徽成功验证。
安徽淮南,中安联合煤气化装置全貌。赵天奇/视觉中国 图
“科创+产业”,已经成为了驱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于2021年5月正式揭牌,近两年来,长三角的创新资源聚沙成塔、集聚裂变。
联合攻关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逐渐从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到如今实现科技联合攻关、产业协同发展。
2021年,长三角地区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数和金额均超过四地获批总量的75%。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从全国重要战略区域研发投入来看,长三角地区表现突出,三省一市研发投入总额达到8422.2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30%。
高投入的研发经费背后,是三省一市科技攻关的决心和毅力。
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发布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等3项政策文件和系列合作成果。
同年10月10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分批布局、协同攻关。
以电子产品模块为例,由于其结构的精密复杂,在国内市场,几乎没有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产品和工艺。然而单独开发研制,成本和难度高,科研机构怎样突破这个技术瓶颈?
为此,2018年至今,中国电科38所与南京、浙江的高校院所和企业进行联合攻关,主导开发高端焊片和先进焊接方法,实现了电子元器件的高可靠焊接和智能化组装,填补了国内空白。
长三角地区还联合多地创新资源,成功研制“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聚焦光电技术、氢能技术、先进激光与精密制造等方向,培育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研发载体。
成果转化
如何将联合攻关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长三角地区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
2021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设立19个分中心,联动服务机构促成技术交易约22亿元,区域内五家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结成联盟,三省一市间输出技术合同2.1万余项,交易额877亿元。
2022年11月,浙江杭州重磅发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12条”,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全国创新创业梦想实践地,构建万亿级科技大市场。
当月,安徽省科技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建设10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0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成为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样板区。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去年揭牌以来,征集龙头企业的真实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由企业出资支持技术研发,遴选企业认可的愿意出资的技术供给方,推动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突破。目前,该中心已与224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微信公号 图
产业协同
在长三角,科技企业跨区域布局更为频繁,协同产业链在这片热土上日益完善。
以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成立于2018年的它,作为一家专注于自主知识产权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的科技公司,将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嘉定区的一个产业园内。
2020年10月10日,江苏骥翀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该公司在张家港经开区启动生产基地一期,整合上海研发中心全行业技术参数领先的电堆开发成果及深圳众为、常州翊迈等国内金属板产业链头部企业的双极板焊接、涂层等核心生产工艺与装备开发成果,形成2000台的年产能。
“骥翀氢能”微信公号 图
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长三角无疑是中国的高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国内共有3368家与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企业,接近一半都位于长三角。
2021年,长三角新增1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同比增加16.28%,占全国同年新增企业数量的59.52%。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曾透露,中芯、华虹等一些龙头企业在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实现了跨区域布局。
未来,三省一市将联合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同研究,积极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