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亚·名人堂|沈嘉禄:足球与美食
20世纪90年代头两年,我还在弄堂里猫着。邻居中有个宁波老太,我们都叫她阿娘。阿娘洗衣、买菜、烧饭、拖地板,从早忙到晚,还不耽误她东家长西家短地传播小巷新闻。弄堂里有人家买了彩电,乘风凉时把彩电抬到马路边,如果恰好直播足球比赛,那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赤膊男人,大呼小叫,沸反盈天。阿娘也会早早地端了小板凳抢占有利地形,她是德国队的忠粉,说得直白点,是马特乌斯的忠粉。
阿娘的男人在旧上海是外国船厂里的足球队员,左后卫,日本人在上海掼炸弹时,他惨死在了船坞里。三十岁还不到的金色年华啊!所以阿娘对东洋人恨之入骨。阿娘粉德国队,是因为马特乌斯与她的男人长得很像,小马一出场,她就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满场飞。有一次马特乌斯被对方球员铲得满地打滚,她马上站起来爆粗口:婊子拉嗯子。“嗯子”是宁波方言,就指“儿子”。人家看球赛重在输赢,阿娘看球赛是追忆逝水年华。
德国队赢了,阿娘就煞有介事地宣布:德国队今朝每人一只走油蹄髈。大家哄笑。阿娘的猜想是有根据的:当年我男人的球队赢球后,就是每人一只走油蹄髈。德国咸猪手,先煮后炸,皮脆肉酥,阿娘称它走油蹄髈也不算错。德国队输了球,阿娘也有说头:今朝夜里这帮阿弟只好吃泡饭了。
吃泡饭是中国足球的梗。有一度上海人替中国队找台阶:“中国人是吃泡饭长大的,外国人是吃牛排长大的。”而现在这一代中国球员应该不是泡饭喂大的吧,他们顿顿吃牛排也不算个事儿,为什么表现总让人沮丧?不能再让泡饭背锅了。我在上海某市级运动队采访时蹭过饭,有荤有素有炸有煮,随便吃!我有个朋友是划艇运动员,天天大鱼大肉,终于炼成了一条金刚不坏之舌,退役后干脆开了一家饭店。柳海光退役后也开过饭店,我去吃过,狮子头比别的饭店大,足球运动员对球型的食物似乎特别有感情。
在所有对中国足球队的报道中,关于队员伙食的消息似乎很少。这无关战略战术,却也是后勤保障嘛。本届世界杯开战以来,有两条新闻让我感动,一条是开幕式上成为焦点的“半身男孩”加尼姆·阿尔·穆夫塔,他不向命运屈服,克服身体缺陷,最终成为世界杯官方形象大使。另一条是日本队出征前拍“全家福”,队员们将65岁的主厨西芳照厨师推上C位,队长还将自己的袖标脱下来给他过把瘾,以感谢这位“五朝元老”为球队提供了健康而又富有营养的食物。
还想起2014年巴西世界杯时,我受韩国一家企业的邀请去里约热内卢观看一场比赛,与曾在波兰观看某场欧冠赛一样,这次也享受了至尊待遇,在贝利曾经踢进第1000个球的马拉马卡球场餐厅里吃了丰盛的晚餐,香槟美酒,牛排龙虾,凡是中国人想得起来的美食一样都不少。中场休息时可以接着吃,只要你的胃袋装得下。我在餐厅里遇到一个中国厨师,他虽然是临时工,但十多年来也在不少球队当过厨师。他告诉我,巴西有400多个的足球俱乐部,“绝大多数球队的伙食比你们今天吃得差很多,联赛冠军的庆祝晚宴也不过多加一两道菜。”
我相信他的话,里约有五百多个贫民窟,有无数个孩子还没吃过牛排,龙虾长啥样的都不知道。世界杯告诉我们:运动员需要健康营养的食物,更需要加尼姆·阿尔·穆夫塔的意志和勇气。(沈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