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特为什么能逆转加特林夺得 2016 里约奥运会男子 100 米决赛冠军实现奥运会三连冠?
博尔特此次里约奥运会100米决赛的表现不能算是逆转。他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以来几乎都是这样的比赛方式。起跑相对不好,30米之后开始依靠步长和力量,进行强大而稳定的冲刺,在60米之后,保持最高速直到进入到95米(或者90米),视领先情况决定是否有保留地减(zhuang)速(bi)。
大学时代,有幸遇到好的田径教练,他详细讲过,一般认为百米跑的运动员在5~10米后快速进入无氧代谢时间段,但更新的理论是,从起跑蹬地的爆发性加速开始,人体就已经进入无氧代谢时间段,在30米之后对无氧耐力的要求是最高的,直到撞线,要维持70米的无氧代谢峰值。所以100米是完全的无氧运动。
博尔特在70米的提速过程中,要完成对对手的超越,还要行有余力地减(zhuang)速(bi),兼露齿一笑,只能 用“bug”来形容。
《天空体育》还对博尔特创造世界纪录时,每跑10米所花的时间进行了统计,除了起跑的前20米以外,博尔特在其余80米的距离内每跑10米所花的时间都在1秒以内,而在30米至90米的距离之内,博尔特每跑10米所花的时间甚至都在0.85秒左右浮动,在这中后程的区间内,博尔特的节奏极其稳定,这也让对手找不到任何可以反超他的时机。
链接:
全面解析闪电博尔特:四大优势造就世界第一飞人这张图可以看出,博尔特在30米~60米阶段,也就是2.54秒提到最高速,然后从60~90米维持最高速,最后10米进入装逼环节。
在如此多的预赛、半决赛和决赛当中,闪电只要超越对手1.5个身位,而且保持着这样的优势进入90米,就能很敏锐地判断出对手有没有反超的实力。很遗憾,目前所有对手纷纷证明了在30~60米的持续提速阶段他们已经败下阵来,更不用说最后40米的冲刺阶段。
唯一的意外,可能就是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加特林。
对大多数人来说,强调起跑反应和爆发,是为了确立前程(30米)的优势,在进入60米之前维持优势,并保证60米之后的冲刺能力可以对对手持续施压,这是很正常的思路。
我在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现场看了100米的半决赛和决赛,有亲身拍摄的图片为证。这场半决赛才能算得上逆转,因为闪电的起跑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失误。
这是半决赛照片,博尔特不但起跑慢了,第五步还有一个踉跄,排在倒数第三。但是闪电调整能力极强,此时过了20米,尚未进入30米。苏炳添排在第三,落后于布罗梅尔、德格拉塞(因为拍摄角度问题,只能从赛道上他的灯光投影稍稍长出进行判断)。
进入30米博尔特甚至排在倒数第二,他的大步长优势开始释放,因为第五步的踉跄导致他劣势特别明显,只能全程提速。
这是进入40米之后,博尔特和苏炳添、以及之前的前两名的距离,最多是一个身位(以博尔特的身体作为参照物),大步长和耐力的优势持续爆发,在60米开始缩小差距,90米持平,最后以极微小优势完成超越,晋级成绩为9秒96。
这是决赛起跑,博尔特还是慢,几乎比所有人都慢。
但是博尔特调整了战术,在20米的阶段就开始提速,看现场的人会有很强烈的视觉感受,那就是他强行将比赛节奏提前带起来,推动所有人进入拼耐力的长距离爆发阶段。这样一来所有对手就会陷入被动。
超过30米,没到40米的时候他排在第三。进入60米之后甩开所有人,只有加特林在后程能保持对他的压迫。回头重看决赛录像,我一度怀疑博尔特在最后10米又想习惯性降(zhuang)速(bi),正是因为加特林的不依不饶,才没让闪电表演成功。
现在面对博尔特这样的大bug,几乎所有的常规战术都不奏效,很难受的是,除非具备足够的长程爆发能力,和闪电拼最后50米甚至很有可能是60米,否则其他人依然只能维持常规战术,抢开局,扬长避短,然后在不同赛段进行微调和优化。
今天早上的决赛就是如此,加特林拼开局,前50米占优,过了50米之后博尔特“半程冲刺”的能力让他在瞬间火力全开,80米阶段和加特林持平(此期间他扭头看了两次加特林),90米超出一个身位还多,最后维持一个身位的优势夺冠。
让人切齿痛恨的是,最后5米,他又降(zhuang)速(bi)了。
细思极恐的地方是,闪电在同一个晚上,同一个场馆,相隔1小时20分钟(通常情况下是2小时20分钟的比赛间隔),两次装逼,两次成功。
老师说得很对。“愚蠢的人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