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知道]香港足球与国足那些苦乐往事
第651期
【导语】11年前的今天,国足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7-0战胜中国香港,却因进球数少被科威特挡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阶段门外;11年后的同一天,国足将在香港旺角大球场迎来与香港队争夺小组第二的关键一战。
大战将至,硝烟弥漫。一周前,香港足总主席梁孔德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希望香港队可以在这场比赛中5-0战胜中国队。尽管有香港媒体人分析说,这可能是梁孔德开的一个玩笑,但也足以看出香港人对这场比赛非同一般的“重视”。
今天晚上比赛的球票也引发“哄抢”,本来只能容纳6000人的旺角大球场,公开发售的球票只有3000多张,不少球迷通宵排队购票,而“黄牛”手中原价150港币球票更是飞涨十几倍,达到了1500人民币(相当于1835港币)。香港人为什么对这场比赛的热情空前?这与当下敏感的“陆港关系”有关,也因为一百多年来,足球对于香港从来都有比赛以外的含义。
●最初,足球是华人反抗洋人的“武器”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足球也很快传入香港。最初,只有洋人才踢足球,1886年香港辅政司(香港总督首席秘书)及一帮英国商人成立了香港第一家足球俱乐部——香港足球会,这家俱乐部直至今天仍然存在,是全亚洲历史最久的足球俱乐部。
20世纪初,大清国风雨飘摇,香港华人屡屡受到洋人欺压。在殖民地,足球成为华人对抗洋人最好的“武器”,为了在球场上击败洋人,1904年香港成立第一支华人足球队,并于1908年改名为“香港南华俱乐部”。
1916年南华加入香港足球总会,并于1918年开始参加甲组联赛,1923-1924赛季,南华首次夺得联赛冠军。自此之后,洋人球队对阵华人球队总是输多赢少,华人球队的信心从此建立,而南华队也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时间里,香港最受欢迎的球队之一。
●20世纪中期,以香港球员为班底的“中华队”曾横扫亚洲虽然香港球队的实力渐增,但球员当时并不代表香港出战,最顶尖的球员都是为“中华民国”队比赛,足球在这时成为展现中华民族情操最好的渠道。这其中,最知名的当属“球王”李惠堂。
祖籍广东梅州的李惠堂1905年出生于香港铜锣湾,1922年加入南华足球队。1923年,李惠堂和香港南华队代表中国队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最终以5-1击败日本队夺冠。决赛中,李惠堂近距离大力射门,击中日本队门将胸部,后者当场口吐鲜血,被替换下场,“李铁腿”的名号不胫而走。
1936年,李惠堂率领球队参加柏林奥运会。由于资金紧张,球队提前60多天从中国出发,靠沿途比赛门票收入作为路费和参赛费用,在越南、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和印度等6个亚洲国家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23胜4平的战绩。由于一路征战舟车劳顿,在柏林奥运会足球预赛首轮比赛中以0比2败给英国队(预赛当时采取单淘汰制)。
1948年,43岁的李惠堂宣告挂靴,转任足球教练,创立华人足球裁判委员会,并从事写作和电台足球评论。1954年,亚足联成立,李惠堂成为首任秘书长,任职长达9年。随后,他还担任了亚足联副主席,其间还担任了四年国际足联副主席,这也迄今为止华人在国际足坛担任的最高职位。
1949年后,国民党当局退守台湾,但香港最好的球员仍然选择为“中华队”出场,实力稍逊的球员才会代表香港。从1954年至1971年,这支主要由香港球队组成的“中华队”,曾经连夺两届亚运会的冠军(1954年、1958年),并且打进了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决赛圈。
不过,据香港媒体报道,1949年后香港球员选择代表“中华队”,一是因为所属球队背后亲台势力的影响,二是因为代表“中华队”有机会参加奥运会,并且有更好的待遇。
●1985年“5·19”前后,香港足球进入黄金年代1971年,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各大体育组织也将台湾开除,于是香港公民不再代表“中华队”出战。从此,香港队终于由香港的一线球星组成,引发香港人对足球的热情,“香港人撑香港队”这样的本地意识开始萌发。
而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也是香港足球联赛的黄金期。1970年,香港精工队成立,开始花大价钱引入外援,当时的香港联赛可以引进7名外援,很多参加过世界杯和欧冠的球员都来到香港踢球,其中还包括中国国家队前主帅阿里·汉。
联赛水平的提升真的带动了香港队的提升。香港人对香港队的激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香港人明确支持香港队,而非以往的中华队。足球在香港,从一开始的“华洋二元对立”到“民族认同”,演进到了香港人的“本地认同”。
突出的代表是两场与中国队的比赛。1975年世界杯外围赛,香港队在与中国队争夺小组赛出线资格的比赛中0-1失利。事后,香港右派报章均报道香港人在主场为香港队打气,并指球迷不满踢法粗野的中国队;左派报章则没有特别之处,球迷为香港或中国队加油。而在1959年世界杯外围赛前,香港报章还在讨论,香港队不应该赢“中华队”。
另一场则是“5·19”,香港队和中国队同样在争夺世界杯外围赛小组赛的出线资格,当时中国队在打平就出线的情况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1-2输给实力不如自己的香港队,并引发了球迷骚乱。
而在香港,这个结果轰动了全城。比赛第二天,数千球迷拥至香港启德机场,迎接衣锦还乡的香港队,整个机场围得水泄不通,堪比1977年香港队历史上首次打进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最后阶段。至今, YouTube上仍有香港球迷接机的视频。
●21世纪头几年,陆港两地足球如胶似漆“5·19”之后,香港足球盛极而衰。在香港球迷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削减外援”,并于1986年开始实行“全华班”,精工集团心灰意冷,并于当年解散了球队。球迷将矛头对准当时还是香港足总会长的霍英东,在球迷看来,精工队的高投入,使得东升、榆园这样的球队竞争力下降,而这些球队的老板恰恰是霍英东。
“全华班”之后,以前爆满的香港球场变得冷冷清清。当时,作为香港旗帜的南华队,在上世纪90年年代初还能跟甲A霸主大连万达相抗衡,但没几年就沦为“鱼腩球队”。香港人对足球的热情也消磨的所剩无几。
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香港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持续上升,不少香港人在体育比赛里为中国队加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2001年10月7日,中国队与阿联酋队的出线之战,当时香港没有电视转播,不少香港球迷过关去深圳,找间酒楼边吃饭边看比赛,还有香港媒体为中国队出线发过“号外”。而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很多香港人都是中国队球迷。
当时,内地与香港的足球交流也非常频繁。香港回归的头几年,媒体还在讨论香港俱乐部要不要参加内地联赛;而到了2005年前后,范志毅、张恩华等前国脚纷纷征战香港联赛,香港联赛中甚至出现了内地球队。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在11年前的11月17日,世界杯外围赛小组赛,最后一场又是中国对香港,不同的是,中国队不但要战胜香港,还需要尽可能的多拿净胜球,才有可能压过科威特。尽管在赛前,有香港媒体人表示,中国队想赢香港5个球根本没可能,香港球员表示也不会放水。但比赛还是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以中国队7-0获胜告终。甚至在比赛的最后阶段,香港队还“送”给中国队一粒点球,但是郑智将点球罚失。讽刺的是,就因为差了这一个球,中国队被淘汰。
●如今,香港足球带着情绪重新崛起2009年,香港队获得东亚运动会足球比赛的冠军,香港足球由此走出最低谷。最近几年,香港足球实力的提升与引进归化球员密不可分,这其中有来自内地的球员,也有其他国家的球员。
今年6月,中国足协推出了征战世界杯的一系列宣传海报,其中一张针对香港队的海报上写着:“这支球队的人,有黑皮肤、有黄皮肤、有白皮肤,这么有层次的球队,得防着点!”这张被指责具有种族歧视的海报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中国足协事后就海报向香港足总道歉,但它在陆港关系背景下,还是刺激了香港球迷的情绪——香港队的前三个主场,旺角大球场全部爆满,甚至出现了球场因为有球迷对国歌的不礼貌行为而被国际足联罚款的事情。香港队赢国足5个球,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明知不可能还会这样说,就像是香港人李峻嵘所著的《足球王国》一书中写的:“对某些人来说,足球可能只是一个22人追逐皮球的游戏;但对足球迷来说,球场上发生的事当然不是无意义的追逐。”
(获得更多内容,请关注栏目微信公号 onceuponatime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