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文化观察⑦:再迎“至暗时刻”,为何中国只有足球,没有足球文化?
撰文/霍森
在克罗地亚与阿根廷这场焦点战开赛前,卢赛尔体育场响起了《孤勇者》的旋律。
这首在过去一年里火遍中国大街小巷的音乐,就像助威的战鼓,拉开了半决赛的序幕,不仅为比赛带来了破圈的文化因子,更是给遥远的中国球迷带来了新的段子。
“果然在本届世界杯里,汇聚了无数的中国元素——除了中国队。”
欢乐的盛会已然步入了尾声,欣赏和享受之余,总难免会有不少中国球迷反思情节作祟,试图再次寻找中国足球之所以不昌的原因。
这不,就连当年连夜提桶跑路的里皮大爷,也出来点评了一番:“中国国足无法取得好成绩,主要是文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孩子基本不接触足球这项运动。”
世界名帅里皮曾经带领广州恒大勇夺亚俱杯冠军,却也无法带领中国男足出线
听上去颇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但因为是里皮说出来的,便不由得让人再次沉思。
这个文化问题,指的到底是什么?
1、烈火烹油的足球经济
中国足球缺乏的文化土壤,指的是兴趣吗?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简单来说,热情才是工作动机里最为现实和活跃的助推器。
那么,中国球迷缺乏热情吗?
好像并不缺乏。
人会说谎,资本的流向却是绝对不会骗人。
在本届世界杯里,中国企业投入的直接赞助总额达到了13.95亿美元,位列所有国家的第一名。
其中,万达集团不仅与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现代、卡塔尔航空、卡塔尔能源和Visa并列成为本届世界杯七大官方合作伙伴,更是本届世界杯最大的赞助商之一。
而万达、海信、VIVO和蒙牛这四家企业,在赞助2018俄罗斯世界杯之后,再次赞助卡塔尔世界杯。
世界杯赛场边的海信中文广告抓人眼球
BOSS直聘和雅迪则成为了卡塔尔世界杯亚太区域官方赞助商。
不难发现,以上企业中,绝大部分的活跃业务都在大陆内地——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断,这些企业砸出去的重金赞助,所期待的广告效应,其着眼市场自然也应该在国内。
因为网络二创而火爆出圈的梅西广告
最近两年蹿红社交网络平台小红书和老牌短视频网站抖音,也各出奇招,一个延揽世界名帅开通账号实时讲解分享战术心得,一个不惜重金搞来比赛转播权。
为何?
那当然是因为足球经济的火热。
就连多种外卖软件所公布的数据也表明,在世界杯期间,酒水、零食以及相关纪念品的销量都有着指数级的暴涨。
可见,中国不但不缺乏对足球感兴趣的球迷,甚至于,这个群体还极为庞大,由此才导致了足球经济的热点效应极为明显,成为了有实力的大企业争相竞逐的香饽饽。
但,足球经济真的能挣钱吗?
2、在经济摇摆中轮回的中国足球
曾几何时,许多国内企业都认定,中国人的收入提高了,且,中国球迷群体庞大,足球经济的未来必然会和世界足球接轨,比如——从高额的转播收费开始。
当然,后来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重金砸向转播权蛋糕的企业,不管是早年的天盛和乐视,又或者是这两年的PPTV与新英,最后留下的只有苦涩的回忆。
新英与西甲的巨额转播合同纠纷
最高质量的欧洲足球赛事犹是如此,中国本土联赛更是情何以堪。
前两年,国内权威足球媒体就已经爆出重磅大料,中超赞助商总计拖欠了联赛共计3.2亿元的巨款,导致俱乐部运营艰难。
而在这两年进入疫情时代之后,寒风瑟瑟,“讨薪”甚至一度成为了热门话题,甚至有报道称,一些俱乐部连水电费都交不起……
谁能想到,就在五六年前,中超一度是土豪联赛的代名词,上亿的转会费与上千万的工资随处可见,世界级的大牌外援纷至沓来,花团锦簇,烈火烹油。
金元中超时代的印记
而如今,“活下去”成为了业内足球俱乐部的最大共识,“只拖不欠”也成为了俱乐部良心的明证。
楼起楼塌,本属寻常,可眨眼之间便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怎能不令人喟叹?
但……这一集,我好像看过?
没错,如今中国足球所经历的这一切,早在2005年就曾经上演过一遭。
俱乐部运营艰难,球员讨薪无门,联赛赞助商纷纷跑路,甚至于彼时的中超联赛一度因为找不到冠名赞助商而选择了“裸奔”。
当时便有无数中国足球名宿哀叹道,“这是中国足球的至暗时刻”。
后来天是怎么亮的?
哦,对了,房地产和互联网经济起飞,行业巨头强势入驻足球……
然后便有了广州恒大淘宝队,一代球迷短暂的幸福记忆,以及,一个时代的缩影。
广州恒大创造历史勇夺亚冠
现如今,恒大如何,已经不需多言,而广州足球俱乐部如何,好像也……不需多言。
潮水退去,一切仿佛就像回到了原点。
“中国足球的至暗时刻”,又来了。
依然是运营艰难的俱乐部,依然是讨薪无门的球员,依然是避之不及的赞助商……
国足依然是没有出线。
或许,就像曾经火热一时的地产和互联网经济一样,寄生于其上的中国足球吸收了太多来自其中的养分,成为与他们类似的“概念经济”。
在过去十五年的经济浪潮中,足球更像是一个导流的热点符号,与明星八卦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
只要讲好一个故事——比如带来最当打的国脚,买入最大牌的外援,请来最知名的教练——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投资,钱滚钱,钱生钱。
至于“实体经济”,青训体系、层级联赛建设、社区亲和培养……谁玩谁傻子。
只是这个社会历来的问题就是,聪明人太多了,傻子太少了。
于是,终于有人醒悟了,高声呐喊道:中国只有足球,没有文化。
3、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社区才是足球文化的根基
什么是足球文化?
这也是个已经说烂了的老生常谈。
多重分级的联赛建设,完备的青训体系,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但这依然是属于硬件上的,甚至中国足球也不缺乏。
所谓文化,着眼点更多应当是软实力方面。
英格兰绝大多数球场属于政府公益设施,不仅限时免费,更重要的是球场里还驻扎有各种背靠俱乐部背景的专业球探和教练。
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小和朋友一起踢球,有天赋者被教练和球探遴选入职业队伍,而没有天赋的,也能在业余联赛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英格兰球星瓦尔迪,从第七级别联赛的底层草根逐渐成长为顶级联赛的杀手
足球会陪伴他们一起长大。
当他们支持家乡俱乐部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在支持某一支队伍,更是在支持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亲人——其情感凝固性可想而知。
德国亦是如此,甚至更为极端。
众所周知的“50+1”政策——即俱乐部的投资者不管拥有多少俱乐部资产,都无法获得超过半数的表决权——充分保障了德国足球俱乐部的社区属性。
因此在德国,足球门票的售价也是极为低廉,亲朋好友之间最好的聚会,就是一起去现场看球。
球迷活动日中踊跃支持俱乐部的德国死忠球迷
数据统计,德国每周就有10万支注册球队进行8万场比赛,相当于每个场地每周都会组织2.5场足球运动——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0.003。
我们的邻居日本,近年来足球发展极为迅猛,与其说是踏实的联赛建设起了作用,倒不如说日本这个国家本来就有着长达百余年的社区体育传统——日本棒球深耕社区多年,足球只是恰逢其便,搭上了顺风车。
日本的高校足球联赛为J联赛与日本足球培养了源源不绝的优质新人
可见,想要发展足球运动,不管是“金元”还是“公益”,都只是表象。
参天的大树需要的是深层的土壤。
只有让足球走近社区,贴近民众,才能让民众发自心底地喜爱足球这项运动,并将其作为生活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中国足球,离人民群众太远了。
4、贫瘠土壤难求丰收花,中国足球文化的生存困境
可是,中国足球真的没有文化吗?
似乎也不能这么说。
过去30年,中国职业化进程培养了数以亿万计的足球迷,虽然他们其中大部分成为了曼联巴萨皇马米兰等欧洲豪强球迷,但客观上来说,中国球迷对本土队伍的狂热其实并不缺乏。
或许国内球迷当中,关注和讨论欧洲五大联赛的才是主流,但我们将记忆往前回拨到20年前,甲A联赛里也曾经有过“四大金牌球市”之说。
昔日火爆的甲A球市,离不开狂野的本土球迷的支持
谁还记得,当时的川陕大战、京沪大战、上海德比,其火爆程度,哪怕比起欧洲的鲁尔区德比、意大利德比与西班牙德比,都毫不逊色。
国安的“御林军”、上海的“蓝魔”、河南的“红魔”,都曾经是有着鼎鼎大名的球迷组织。
毫无疑问,这就是我们本土所孕育的,最为纯粹的,中国足球文化。
可惜的是,曾经欣欣向荣的这一切,最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当中,只能作为“昔日好时代”的辉煌剪影,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一朵鲜花慢慢凋零,或是因为时令不佳,或是因为土壤贫瘠。
著名足球评论员马德兴先生,曾经在腾讯新闻的《球同存议》节目中指出,任何足球文化的形成都需要政策的引导,但是中国足协却没能尽到这个责任。
几年一换的领导班子导致的政策没有延续性且不提,多次为了国家队的短期成绩而肆意践踏联赛赛程更是一直为球迷们所诟病,甚至还有因为严重贪腐而锒铛入狱的……
这样的环境里,有谁会去小心在意呵护那先天不足的幼苗呢?
5、也许,未来我们也可以?
当然,喊口号总是容易的,办实事却是很难。
因为从客观上来说,中国本来就缺乏社区体育的氛围。
在过去的20年里,急剧的城市化进程,几乎将原有的旧社区文化破坏殆尽——在人们普遍抱怨如今的邻里关系不如以往的时候,苛言建立社区体育氛围确实有些好高骛远。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今过于“内卷”的社会氛围,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很难同意青少年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
久而久之,中国足球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几乎成为了一项贵族运动。
没有了群众基础,自然无法取得成绩和进步。
文化氛围的建立和培养,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能一蹴而就。
如今的中国足球,既然都已经来到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那为何不能转换思路,放下身段,将自己扎根于人民之中?
中国足球的未来在人民,在青少年
开放更多的免费足球场,让爱好者可以轻松地享受踢球的快乐。
培养更多的基层教练,让踢球者能够获得专业的指导。
组织更多的青少年比赛和社区比赛,让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们能够形成以足球比赛为核心社交圈的良好氛围。
这些,远远比一两个大牌外援或者一两个世界名帅对中国足球的帮助更大。
即便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慢慢解决,而且见效缓慢。
但缺乏时间从来不是止步不前的借口,我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点小小的决心,以及能够具备长期规划能力和坚持政策连贯的组织者而已。